“您的捐助改善了我们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真正感受到爱的存在……”———这是曹县魏湾镇韩口小学学生代表在曹县海尔希望小学奠基时的发言。曹县海尔希望小学是我市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在省内外筹建的第100所希望小学。 从1991年开始,以“为了下个世纪的中国不再有因
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为宗旨的“希望工程”,在岛城蓬勃展开。14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希望工程时,欣喜地发现,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日益深入人心,并化作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童,从百万富翁到普通工人,从资深学者到中小学生,岛城人民齐心协力帮助政府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希望工程”唤起了全社会的爱心。 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走进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青岛市援建希望小学市内分布图和外地分布图分外醒目,那上面每一颗红星代表着一所希望小学。从1994年我市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学———青岛华联希望小学至今,地图上已经标注了100颗星,其中,青岛市内49颗星、外地51颗。每颗星星里都闪动着贫困孩子们的求知梦想,每颗星星都牵引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3年4月份,河南洛宁西山底乡北村海尔希望小学奠基。西山底乡属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区,村民知道,孩子上学读书才有出路,可原来的北村小学年久失修,200多名学生就挤在已经成为危房的土坯房里上学。新学校奠基那天,当地村民自发地组织了锣鼓队,冒雨进行了表演,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大雨中,校长宣布校舍启用的时候,孩子们欢呼雀跃着冲了进去,把新桌椅摸了个遍……
如今,除了市内、省内的不发达地区,青岛市援建的希望小学已经遍布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等21个省、自治区。而其中近一半的希望小学与“海尔”的名字连在一起———“把希望小学建到最需要的角落”是海尔人的心愿。自1994年投身希望工程以来,海尔集团已经捐资1353万元,使得2万多名山区孩子重返课堂,遍布全国各地的海尔希望小学全部处于不发达地区,80%以上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县所在地。据悉,海尔集团的计划是在全国各地援建100所海尔希望小学,今年他们又将一次性捐资300万元在全国五个省市援建10所海尔希望小学,总捐款额达到1653万元,援建的小学数量也将达到57所。
据了解,14年前希望工程在我市启动的时候,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当年接收海内外捐款仅4万元;到2004年,接收的各界捐款已经达到了642万元———数量的飞跃,反映出希望工程的日益深入人心,凝固着全市各界的绵绵不尽的爱心,也折射着青岛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捐资助学蔚然成风
为了21世纪的中国不再有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素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之称的青岛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连同一颗颗炽热的爱心奉献给了希望工程。设在团市委的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涌动着爱的暖流,在捐款的人流中,有单位、有个人,甚至有特困企业的职工……
海慈医疗集团1999年发起了“情系失学儿童行动”,6年来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2000年1月,集团普外科的医护人员到平度看望部分结对的孩子。在校园里,除了他们资助的一个孩子,还意外地见到了他的姐姐,原来家里唯一一个上学的机会被姐姐让给了弟弟,看到姐姐渴盼的双眼,在场的很多人的眼圈都湿润了,他们当即又拿出300元捐助那位女孩。6年来,海慈医疗集团为希望工程共捐款95100元,捐助了530名贫困学生。
在四川路4号居民楼,有位80岁的曲培英老人,老人一家从1992年至今共捐助了53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6万多元。今年,他一下又资助了5名贫困生。其实,曲培英一家的生活很清贫,他和老伴都已退休,儿子、儿媳是普通工人,但为了希望工程,一家人处处精打细算。
1997年大学毕业来到青岛的肖光娟,8年里已经援助了8位贫困学生。她参加希望工程的原因很简单———自己也曾经面临着家境贫困导致几乎无力继续学习的境地,她说:“上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自立之后就产生了每年资助一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的愿望。”已经逝世的韩老先生是我市市直机关的一位老干部,退休后到上海和女儿一起生活,在弥留之际,韩老先生留下遗愿———希望在青岛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去年,其女儿回青替老人捐献出25万元,提出在即墨市田横镇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以完成老人家的夙愿。
美籍华人崔耐博士籍贯胶南市,他分别以父亲和自己的名义在胶南市捐建了两所希望小学。
……
爱心接力传承希望
这些年来,社会一直在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人际关系。透过希望工程我们会发现,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善良的人们获得了付出带来的回报。
驻青海军航空技术学院的张忠哲是靠“希望工程”的资助考取军校的大学生。当时,张忠哲的父母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家境贫寒,全靠政府救济。1993年,他和弟弟同时考上县中学,但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是“希望工程”救助他完成了学业,以后他又以优秀的成绩被海军航空技术学院录取,成为我市“希望工程”资助考取的第一个军校大学生。为了帮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的弟弟,张忠哲每月50元的学员津贴只留下5元钱零用,其余全都寄给了弟弟。1999年,部队的共建单位和战友们一起为他捐款1500多元,感激之余他转手把这些钱以部队的名义全部捐给了沂蒙山革命老区“希望工程”办公室,用来资助4名老区的孩子念完小学。
许多像张忠哲一样的贫困学生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健康成长,他们有的被评为省希望之星、省希望工程优秀受助生,还有的考入了高校。现在,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走上社会,正用自己的双手回报着社会。
从1991年开始的希望工程,已经资助了12000名贫困学生,带着社会传递的爱与关怀长大的孩子们,正践行着前辈传递希望的理想,相信爱心在孩子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会使他们终生带着感动的回忆,让他们一路播撒爱心,让社会处处和谐温馨。本报记者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