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与考研女生性交易”的丑闻,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研究生招生制度。媒体报道说,报考北京交通大学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阿芳向媒体自曝,曾以和所报考专业命题教授欧阳林发生性关系为代价,换取这位教授将专业考题和答案提前泄露给她。在有关机构没有公布该事件的正式调查结论之前,笔者
不敢妄断该考生和欧阳教授发生了性交易,但笔者知道,在考试招生过程中,考生通过向命题人提供“性贿赂”的方式获取试题,是的确存在的丑恶现象。
按照我国研究生招生规程,尽管招生考试是“全国统一”,但除了外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是国家统一出题外,专业课则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改卷和定分。实践中,这种规则往往变成“哪个教授招生哪个教授命题改卷”。因此,命题人完全掌握了专业课试题,并随时有泄露的可能。博士生入学考试更完全变成了学校自主命题自主阅卷和定分的“自留地”。在博士生招生考试中,试题泄漏甚至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阅卷和录取制度,已经成为不少道貌岸然的教授们权力寻租的“自由王国”。
笔者注意到,在北京交通大学的这一丑闻中,有关方面已以“泄露国家机密”为案由立案调查。这其实向人们提出了另一个话题——研究生招生试题的国家秘密性问题。
依照有关规程和惯例,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应当属于“国家秘密”,理当受《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制。但问题是,该法所确立的一些基本保密原则在招生过程中完全被漠视,比如随意私自保留试题和答案、随意泄露试题内容等。就连那位欧阳教授也承认自己的行为“违规”。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屡屡发生呢?除了招生机构漠视招生原则和声誉之外,保密法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根据该法第8条的规定,教育方面的事务根本没有被明文纳入“国家秘密”的范围,而对研究生招生试题的保管以及对命题人的约束,有关保密规则更是鲜有涉及。
从大背景下来考察,笔者认为,教育公平观念的缺失和教育的功利化思想,是导致这一通病的深层次原因。
公平的基本保障之一,就是平等的竞争。但教育机构、教育者恰恰有意无意忽视了教育的公平观念,因而导致等级教育、特权教育和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交易。教育的功利化思想,一方面使考研成为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再次蜂拥抢渡的险滩,从而加剧硕士和博士教育这一本应具备“研究性”教育的学习资源的极度稀缺,另一方面,又加大了掌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机构和人士权力寻租的可能性。教育功利化还有一个害处,那就是使得教育机构追求短期效应,忽视教育质量、自身声誉等各种长期要素。
批评研究生招生教育中的试题泄露现象,切忌否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命题和自主招生权。修改研究生招生相关制度,比如在高校建立试题库、设立命题委员会和答卷阅评委员会,防止个别人一言堂,不失为防止招生丑闻之一途。
【作者:陈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