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南方人物周刊》在北京大学主办了一场主题为“青年领袖与我们的时代——与北大同学对话”的活动。至此,该杂志在一个月前就刊登过、但似乎并未引起关注的专题策划“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以另一种姿态走进了公众的视野。(6月8日《中国青年报》)而某青年电影明星被评为“十大青年领袖”之一。
电影明星成“青年领袖”,这对一些追星族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也说明了其在部分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是否在娱乐圈中成了大腕式人物或有了狂热的追逐者,就能冠上“领袖”之名?据悉,该策划结果面世后,遭到了公众的一片质疑。而诟病的关键就是这名电影明星凭什么成为“青年领袖”?
首先,有必要明白“领袖”的涵义。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领袖”是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当然,这是从政治的范畴来解释。而用公众的观点来说,就是“领袖应该能代表主流,有号召力。至少他们在塑造主流。”“青年领袖不一定是青年,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或成为青年的表率”。可见,冠上“领袖”之名,最起码的必须具有超越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格品德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在公众中能产生较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是影响一代人价值取向的榜样、标杆和旗帜。
不可否认,这名电影明星近年来享誉国内外影视圈。但因其是电影明星便可戴上“青年领袖”之桂冠,显然还有一个巨大的认同差距,其本身对青年人的影响也不具有称得上榜样的作用。尽管其主演的电影大片获得了公众的好评,但这仅仅只能说明其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丝毫不能与“领袖”挂上钩来。正如网友蜀帖龙在人民网论坛里发表的一席评论所说:“章子怡是中国青年领袖,是梦呓,还是鬼话?是笑谈,还是谎言?对中国和中国青年而言,是戏弄,还是侮辱?是滑稽,还是无耻?”虽然网友的言词有所偏激,但至少说明这种评判结果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同,也就显得空泛,毫无意义,甚至是亵渎了“领袖”的涵义。
姑且不论这名电影明星的种种绯闻和争议,即使是从《南方人物周刊》本身的这次评选程序、评选标准来看都不严谨,评委是谁,怎么评选,在多大范围内评选,公众对此一无所知,没有公众参与的评选显失活力与生机。而据该周刊副主编万静波解释,这次评选青年领袖的标准为:年龄在35岁左右,在各自的行业上能代表中国形象,向世界输出中国的声音。这就又让人质疑,谁称得上代表“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又该由谁来审定?显见,评判标准上的错乱,就导致了其结果的荒谬可笑。
当然,周刊的这次评选目的是什么,公众无从知晓。而且评选出的这“十大青年领袖”,公众也“不识庐山真面目”。既不识,也就无从谈起“领袖”的地位和作用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反映出了某些媒体的浮躁、媚俗心态,有哗众取宠之嫌。
当代社会人才辈出,我们并不缺失真正的“青年领袖”式人物。而倘若将公众并不认同的人物冠上“领袖”之名,只能反映出社会的一种病态。
作者:陆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