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早在几天以前,岛城各大商圈就点燃了商战的硝烟,无论走进哪家商场,都随处可见“迎六一”、“庆六一”的条幅和海报以及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儿童商品,随之而来的是比平日多出几倍的客流和销售额。
几乎所有的大人都以为,过儿童节送给
孩子学习用品、玩具、衣服,或者领他们去吃一顿大餐,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真的是这样吗?
儿童节成了消费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六一”前夕,岛城的各大商场早早地就打出“儿童牌”,进行了广泛的促销活动,有的举办儿童才艺比赛,有的举行亲子活动,有的利用动感宣传画吸引孩子,还有的推出买产品送儿童娱乐场所的门票,有的则买够一定数额就赠送小礼品。
儿童节的商品供应也是空前的丰富。记者随意走访了岛城一些超市、商场、书店、儿童服装专卖店等,发现各种儿童食品品种繁多,童装、童鞋更是样式精美,儿童玩具、儿童图书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这些儿童用品不仅制作精良,而且价格也是“高人一等”,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但价高也无法阻挡人们的消费热情。记者在东部和中山路的一些商场看到,儿童用品区人流量明显增多,随处可见带着孩子挑选礼物的家长。据一家商场负责人介绍,“六一”节和春节是儿童商品销售最为集中的节日。而且,儿童节的消费有个特点,就是消费的重复性,爸爸妈妈给买东西,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及父母的朋友也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礼物。在不少商家看来,儿童节的“含金量”是要大大超过父亲节、母亲节的。
可以说,“儿童经济”成了商家们争相抢夺的市场“蛋糕”。儿童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消费节。
儿童消费趋向奢侈化
儿童节的到来令商家的销售上去了,商家当然高兴。可是掏了钱的家长却有点无奈。在一家大商厦的儿童商场,记者留意了一下,漂亮的童装价格可不低:一件“巴布豆”棉制小洋装要价138元,一件“梦特娇”儿童蓝色T恤售价248元。这样的价格比起成人的服装毫不逊色。
玩具价格同样不菲。在一个玩具柜台,几位小朋友正在试一辆遥控特技车,营业员告诉记者,这辆车的售价是199元,而这还只是一般的价格,再高档一点的特技车要卖到500多元钱。
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0至12岁的孩子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80%的工薪阶层三口之家,一个孩子的月平均消费竟超过一个大人。儿童消费成了越来越多工薪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目前儿童奢侈消费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追名牌。近年来,儿童用品的高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重样式。记者在文具专柜看到,各类新奇造型的文具成为家长争相购买的对象。这些文具价格大都昂贵,一个双层文具盒卖价就达20元。三是求洋心理。双休日或节假日,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便人满为患,大多是家长带孩子来用餐的。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孩子的消费是无可厚非的,但盲目的高消费却弊多利少:儿童高消费容易诱发孩子间盲目攀比,不利于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还有可能使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和父母为“我”操劳是天经地义的想法。为此,专家建议对孩子的爱不应只表现在奢侈消费上,那样做对孩子弊多利少,应该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什么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得到一份喜欢的礼物是小孩子们最大的愿望。而送给孩子一份他们喜欢的礼物,也是家长们最想要的结果。但是,记者在对一些孩子及家长采访后发现,如今孩子们对玩具、小食品等节日礼物已不再十分感冒,一些小孩子甚至想不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礼物,家长们更是为到底送什么礼物而发愁。
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晓晓在被问到想收到什么礼物时,小姑娘说,爸爸妈妈每年都给她买文具、书籍或者衣服,虽然这些她也很喜欢,但并不是在这个节日里她最想要的,她希望能得到一点特别的礼物。平时父母太忙,她希望节日里爸爸、妈妈能陪她去旅游,去感受大自然。今年7岁的小新告诉记者,去年的“六一”是最让他难忘的,父母带着他一起去农村玩,这让从小没离开过城市的小新感觉到十分新奇。
有关专家认为,孩子们之所以对任何礼物都不“感冒”,是因为平时孩子的生活太充裕,家长给予的奖励过多造成的。孩子对于物质奖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任何礼物都不能再引起他们的兴趣。物质的满足造成了孩子精神上的空虚,因此对于父母陪着出游,成为孩子最喜欢的礼物。
专家建议,家长应开动脑筋拓宽过节方式,比如可以领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增加科普知识;或带孩子体验野外生活,开阔视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准备买礼物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儿童或者买礼物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思想等。这些方式都远远比单纯买礼物更能让孩子知道过节的意义。本报记者李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