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中国
几乎每座城市,都另有个标志意味的美称。比如济南又名泉城,是因为那里有处名闻遐迩的趵突泉。不仅因老舍的描写上了小学课文,还可以到《诗经》里溯源,乃至选为《辞海》的条目。“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趵突”,是泺水的源泉,济南的“诗眼”,当地人为之陶醉。
但世上非惟济南有泉。北京有乾隆用特制“银斗”衡量出的斗重一两、天下最轻之玉泉,峨眉有取意琼浆、号称“神水”的玉液泉,镇江有长江独一无二的中泠泉,庐山有唐代茶圣陆羽根据冲茶的美味度而评定为“天下第一水”的谷帘泉。还有现代人发现,流沙永远填埋不住而与之和谐共处的敦煌月牙泉等。
喜欢事事排个一二三的国人便有了“天下第一泉”之争。除了乐居“天下第二”的无锡惠泉(有《二泉映月》为证)和被唐人刘伯刍从泡茶质量第五擢升至第三的杭州虎跑泉座次似已排定外,历史上根据不同标准评定或御封的“天下第一泉”,据说有六处之多。
可以到《诗经》里溯源的趵突泉当然不甘人后。凭借乾隆两度途经观泉的史实,济南人演绎说,这位清高宗品饮此泉后,发现比他赐封天下第一的玉泉更觉甘冽爽口,于是传命把从京师带出来供沿途使用的玉泉水,全部换成趵突泉水,并赐趵突为“天下第一泉”。对此,镶嵌泉侧的一方清人碑记中更见微妙刻画:“齐郡唐际武先生云:‘吾行几遍天下,所谓第一、第二泉者,皆不及吾济诸泉’”。
然而,笔者流连泉畔多日踏访却发现,立于趵突泉观澜亭的清代“第一泉”石碑让人疑窦丛生:为什么偏偏少了“天下”两字呢?细辨落款,题写者并非传说中的乾隆,也不是某品泉专家或业内权威,而是一位叫王钟霖的清代历下(济南)书法家。这类题字对于泉的价值显然就轻了些许。而之所以“忽略掉”“天下”两字的秘密,笔者也很快在移嵌于泉池后吕祖庙之第三大殿西墙的一篇《第一泉记》刻石中发现了谜底。
此记与“第一泉”石碑同为王钟霖一并撰文写就,开篇第一句就是“济水源自王屋,伏流至济南,随地涌泉,不止七十二也,而趵突为最。”原来所谓第一泉,是指“济南七十二泉”之最。这恰与更早些时候明代官员颜壁的诗互证:“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而乾隆对此泉有案可稽的评价也未从“天下”着眼,他留在《再题趵突泉作》中的最高评价也是区域性的“喷珠屑玉永澜翻,孕鲁育齐相鼎峙”。
而如果深究下去,即便这区域性的“第一”,趵突泉也未必独占。距济南市区不远处李清照出生地明水镇的百脉泉就堪与伯仲。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有言在先:“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明代著名戏曲家李开先《游百脉泉》亦诗云:“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其泉群的观赏性和喷涌量至今尤远胜趵突。
如果对一地名泉的宣传隐去这些背景,而仅从效益角度闪烁其词误导游客,不仅令观泉者一头雾水,趵突有知亦当赧颜。当然笔者非为贬一泉而做此文,实为借此警醒那种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游览方式,而倡导学习型之科学旅游观,并借此打开一个观景的开阔视野:比如我们仍抓住趵突泉深究,还会发现,真正让“第一泉”降格的,并非这些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简略考证,而更多是当地泉学家和旅游部门的管见之囿:即对趵突泉伏流之源的认定,总强调为“本市”之南部山区。为什么不能引导游客的眼光越过城市的篱笆而放远些呢?
至少要和当年杜甫的眼光相对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因为济南“南部山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主峰在泰安市境内,沿黄河南岸绵延二百多公里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五岳独尊”之岱宗、泰山山脉的一部分。
诚若如是观瞻,有中华民族象征之泰山为根源的水脉文化,势必会走出“泺源特起根虚无,下有鳌窟连蓬壶”(明人诗)的空幻飘渺,而更有见诸史证的“大舜汲泺水农耕”之源远流长。以趵突和百脉为代表的济南七十二泉之群体形象,赋含着如此魂魄和文化底蕴,还是担当的起“天下第一泉”之谓的。
何必较真于乾隆御封与否?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