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可能,被他人冷落和被自己冷落。前者是一种伪孤僻,更应该放在嫉妒的显微镜下观察其繁殖情况,后者才是我们不妨在此制成标本的性格类型。 孤僻通常取决于血液属性和童年创伤,它是敏感学的一个分支,忧郁症的一家分号。乍看之下,它似乎也有着寂寞的外表,孤独的气
质,实则两不沾边。孤独是思想性的,寂寞是情感性的,孤僻则是病理性的。孤独是男性化的,寂寞是女性化的,孤僻则是中性化的。孤独有可能是一种自愿选择的生存方式,寂寞中常常伴有一股相思、怀人意味,孤僻则多半是被迫的。比方说,钱锺书先生反应敏捷,口才惊世,具有社交家的出众才能,越是在稠人广众往往也越能显出舌战群儒的风采,然而他仍然更喜欢逃避世人,躲进小楼,这便不能被说成孤僻,只能说是性喜孤独。孤僻者虽然也喜欢逃避世人,躲进小楼,但一旦逃无所逃之时,他仍然是孤僻的,社交家的风采永远与他无缘。孤独者也许是不屑与人交往,孤僻者却是没能力与人交往。孤独往往成为思想家的动力来源,孤僻无此功能。躲进小楼的孤独者有可能才思泉涌,创造之念汩汩而出,孤僻者躲进小楼却只是木呆呆地瞧着墙上的斑点,或不断地给自己写信──我的意思是写日记;也许还不断地焚稿———我的意思是烧日记。 孤独的人与世界对话,寂寞的人向自我倾诉,无聊的人找他人聊天。这大概就是三者的扼要区别。
性格总带有某种先天性,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后天影响也不容忽视。孤僻就是如此。心理学家若和孤僻者聊天,只要方法对头,疗程够充分,一般总能找到一个或多个应该对该性格承担责任的特殊事件,如“童年创伤”。虽然有人遇到相似“事件”,却并没当回事,这便与“血液”属性有关。不过,我快要危险地扯到自己一窍不通的临床领域了,快快回头。
从看客的角度,我们往往无法一下子瞧出某人是否算得孤僻。这里主要有概念上的混乱,即一般人较少注意孤独与寂寞的区别。寂寞是人类的大敌,人类中大约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是最怕寂寞的,但真正的孤独者恰恰不觉得寂寞。在孤独中他备感充实,只是这一点别人意识不到。同样,真正的孤僻者也未必会感到寂寞,不管他的孤僻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在孤僻生涯中他事实上已具备与孤僻相安无事、长相厮守的能力。他固然没有孤独者的创造欲望,却也没有无聊者的百无聊赖。所以,无聊者只要有人邀请,立刻会坐到牌桌上来,孤僻者总是懒洋洋的,即使终于坐上牌桌,看上去也像给足了你面子,而不是你让他的心灵获得了一次解放机会。至于孤独者,则可能拒绝你的邀请。
孤僻是一个情沉丹田的过程,如果我们排除痴呆、迟钝的图像干扰,则孤僻还是智商高过110的那些人的事。一个在自信与自卑两方面都有过充分体验的人,才是孤僻的理想人选。孤僻者如果瞧不起自己,却不等于他会瞧得起别人。他有见解却没抱负,有学问却没冲动,他习惯于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固体转化为液体,从思想转化为情绪。他躺在自己的情绪水面上,不思不想却又浮想联翩,不急不躁却又忧从中来。极端的孤僻易形成自恋,这几乎是必然的。
孤僻什么也战胜不了,却能有效地保护自尊。孤僻者大抵有着卓越的听觉,第一个预感到地震的八成就是孤僻中人。孤僻易于转型为恋物癖倾向,仿佛具有特异功能,可以接收到很多我们谁也觉察不了的信息。孤僻者总是躺在床上,但睡着的时间多半比你我都少。
周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