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彭年:更投入地做好事
余彭年,深圳彭年集团董事长。1922年生于湖南,现年83岁。1958年,由上海申请去香港,从勤杂工开始赤手闯天下。1982年,余彭年回到家乡湖南,家乡的贫困使他震惊,开始在内地行善。
在《公益时报
》版“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中,余彭年以捐赠7500万元位列排行榜第二。
由于建立了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家慈善酒店的深圳彭年酒店,余彭年的善举广为人知。
2004年和2005年,余彭年这一名字连续出现在胡润版与《公益时报》版的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
采访中,余彭年告诉记者,他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要什么排名,“我做我的好事,只要真的有效果,我就很开心。”
余彭年跟许多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提起过这样一件事:1988年,他给湖南捐赠10辆进口三菱救护车,两年后他却得知,救护车里面的设施被改造,本应用于急救病人的车成了某些领导的专用车。盛怒之下,余彭年将捐赠车辆悉数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疗单位,然而他没想到,转赠的救护车再次被挪作他用。
“我做好事,钱要真正交到百姓手里,才放心。”余彭年说,他不希望自己拿出的一百元钱,只有二三十元能送到百姓手里,剩下的都流到其他地方。
近年来,余彭年最大的一项善举是在2003年宣布启动“光明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耗资5亿元人民币,陆续对内蒙、西藏、甘肃、湖南、辽宁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救治。为了实施该计划,余彭年花费1200多万元从美国进口了5部医疗车,并从湖南、北京请来医疗专家,为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和医疗服务。
余彭年说,这一善举,是缘于数年前他患白内障的切身经历。他说:“一个手术至少要花费四五千元钱,我有钱不怕,但是贫苦的人怎么办?”
八十多岁高龄的余彭年,不仅亲自参与“光明行动”的策划、管理、调查工作,甚至在流动医疗车到达每一个省的开幕仪式上,都亲自到场主持。
2000年6月,在彭年酒店开业之时,余彭年对外宣布:将酒店经营所得的纯利润永久地捐献给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在他有生之年,整幢大厦不出售、不变卖;在他百年之后整幢大厦产权不赠与、不继承,经营所得利润继续无偿捐献直至大厦使用期结束。余彭年认为,这是能使他的慈善事业获得持续性的保证之一。
为了更专心地投入慈善事业,从2004年1月1日起,余彭年将深圳彭年酒店的业务交由希尔顿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并为此每年向希尔顿支付1500万元。余彭年说自己年纪大了,一边经营酒店一边做慈善很辛苦,为了“更投入地做好事”,他辞去酒店董事长职务,成为一个专职慈善家。
同时,余彭年向外界宣布,将来不会把自己的遗产留给子女。“我有两个儿子,他们生活得比我好,留钱给他们是害了他们,我是从甘苦中过来的,不能让他们不知道甘苦。”
在采访中,与一些慈善家的低调不同,余彭年总是很坦率地讲述自己行善中的一些感受,他说:“因为有种种顾虑,很多人不敢站出来做。中国贫穷的地方太多了,政府应该更加鼓励,一般人也同样能做好事。”
谁是中国大陆的慈善家?
4月26日,《公益时报》版“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发布。早些时候,胡润版的这一慈善榜也已公布。“慈善家”一时间成为热词。
在胡润编制“中国大陆慈善榜”时,曾表示要“寻找中国的卡耐基”,他找到了吗?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哪些阻碍?
4月29日和5月1日,本报记者分别对话《公益时报》副总编辑刘佑平和《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制人胡润。
刘佑平:我们已经不缺少富翁,但是慈善家很少
记者: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慈善家?
刘:成为慈善家有3个条件:第一,这个人必须有一定量的财富积累;第二,要有一定的捐赠额度;第三,我们提倡要有一个感恩的态度,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去鼓励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行善是不对的,就像鼓励一个中小学生去救人。应该鼓励有能力的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必须有财富积累,还必须有爱心,把爱心付之行动,这才是慈善家。我们的榜单是将年捐赠额100万元以上的名单都发布了,就像高考的起分线一样。在中国,10万元是一个中等收入者一年的收入。如果一个人在一年内,能将一个中等收入阶层连续10年的收入全部捐献出来,我们认为就可以称之为慈善家了。
记者:中国的慈善家都把钱投在了哪些主要领域?
刘:投入最大的就是教育。最能打动财富阶层的,就是一个小孩失学。尤其中国第一代财富阶层,他们中很多出身贫困,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教育的重要。
第二大捐赠是公共建设。这是有特殊原因的。中国的财富阶层与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企业家捐钱来做公共建设,可能含有政府公关因素,但只是可能。
记者:就2005年的榜单来看,中国慈善事业有哪些特点?
刘:慈善家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提升。中国整体的慈善事业不发达,现在我们已经不缺少富翁,但是慈善家很少。去年中国的企业社会捐赠不到10%,善款太少了。
记者:慈善事业不发达还体现在哪里?
刘:一方面是中国的公益组织不发达。公益组织缺钙,缺乏公信力。另一方面,去年6月1日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民间成立基金会和慈善组织的门打开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慈善事业限制还是太多。
记者:你们提倡慈善家要散财有道,这个“道”具体指什么?
刘:慈善出于一种本能,而公益是现代概念,我们要从慈善走向公益。碰到一个乞讨者捐些钱这是慈善,但是看到乞讨者时去想,我能用什么方法让他们不再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才是现代公益事业。将企业家智慧转移到这个上面,使一个亿的善款产生10个亿的成效。散财有道者授人以网,而不是授人以鱼。
记者:目前公益事业往前推进的障碍是什么?
刘:第一是观念层面,国民的感恩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最大的缺失。感恩观念要从小孩抓起,只有从基层培养起来,致富以后才会成为慈善家。
第二是政府的制度、法律和法规。政府应该从宏观政策、游戏规则上营造良好的大环境,鼓励财富阶层行善。
第三,公益事业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公益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在法律范围内制度化地从事公益事业,提高透明度和效率,使别人放心地把钱捐给你。
第四就是舆论环境,应该制造一个行善的通道。向海啸灾区捐款时,丁磊思考了整整24小时,他有几怕,怕别人问为什么要捐这么多钱,为什么不给中国人捐钱,而给外国人捐钱。有些时候,人们行善的通道被堵塞了。
胡润:中国的卡耐基即将在他们当中产生
记者:在您看来,过去的一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怎样?
胡:有很多新的变化,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社会的大环境得到了改善。去年颁布实施的一些新法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慈善文化”的发展,比如从去年的6月起,国内有7家慈善机构享有了相应的税收政策,慈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今年“两会”在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还提到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去年发生的东南亚海啸,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慈善观念,黄光裕、丁磊等都慷慨解囊,公开站出来做慈善。
记者:在编制排行榜时,你们最初认为最富的人应该是捐赠最多的人,因此调查了中国最富的 500个企业家,结果怎么样?
胡:按理,最富有的人可能是捐赠最多的人。尽管并不是百分之百,但我们发现,总的趋势的确是这样。去年,中国50名最富有的企业家,有17名进入慈善排行榜榜单,今年,已经有24位企业家进入慈善排行榜榜单。
今年位于榜首的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历年来他的捐赠额已经接近4亿元,占他财富数量的26%。而美国慈善家排行榜第50名5年的捐赠是1.5亿美元。以黄如论的捐赠水平,在慈善事业最发达的美国也不逊色。
记者:您过去说过,中国的卡耐基还在路上,如今,您找到中国的卡耐基了吗?
胡:先不说中国的卡耐基,先来说说美国的卡耐基,他在全美捐助设立了大量的图书馆,他是当时世界首富,他死后将90%-95%的遗产做了捐赠。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在我们的榜上,50位企业家共捐赠了13.5亿元人民币,占他们拥有财富的3%。也许,中国的卡耐基即将在他们当中产生。
记者: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有哪些阻碍?
胡:中国的慈善事业非常不完善。也许再用10年时间会非常发达。
就现在来看,慈善机构的不完善是一方面。许多企业家捐赠到慈善机构的钱,可能不是100%用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而是只有10%用上了,其他90%都留在了中间环节。所以我接触的一些慈善家,不放心将钱捐给慈善机构,他们很愿意自己来做。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