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
海拔5600米之前的水准测量法
珠峰身高测量全解密
珠峰——地球之巅。5月18日我国科考队员将再次站在峰顶,重新给这位“巨人”定身高。昨天,记者采访到刚从珠峰测量大本营回到北京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处高级工程师陈现军。他给珠峰营地送去了急需的器材,也带回了珠峰营地的最新进展。目前大本营里的所有登山队员已经完成了全部器材安装使用的技术培训,正在等待合适的天气向峰顶进发。那么,世界最高峰究竟是如何测出来的呢?陈现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测量珠峰的全过程。
珠峰的测量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海拔5600米之前——水准测量法
“从拉孜(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为此次测量起点)到5600米的珠峰半山坡都要使用水准测量法测量高度,但使用这种传统而精确方法测量每天只能行进4公里。”5月7日刚刚从珠峰大本营返回北京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现军告诉记者:“总体来说此次测量珠峰行动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从拉孜出发行进500公里到达珠峰5600米处;另一部分从5600米起使用觇标、GPS、雪深雷达综合测量峰顶高度。”
据介绍,所谓水准测量法是指从最初的基准点———青岛海拔基本面开始,每35米设立一个标杆,用水准测量仪计算两边标杆尺度的变化,在水平视线内测出两根标尺之间的高差,然后通过这种在两个相距70米标杆间设立水准仪的测量方法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直到珠峰5600米处。“这种方法能够把误差控制在每公里0.5毫米以内,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方法。不过好在拉孜县的海拔早在1997年就已经测定,此次测量珠峰我们只需从拉孜出发行程500公里就能到达珠峰5600米处的下一个测绘站了。”陈现军表示,“我们现在派出的测绘队的8名队员使用这种方法每天只能行进4公里,而在平原每天至少能走8公里。”根据要求,从今年3月就开始从拉孜出发的陕西测绘队要在6月15日前测完全程500公里的路段。
第二阶段:海拔5600米以后——6点联测确保精度
据陈现军介绍,在用传统水准测量法到达5600米高程之后,测量工作将转入第二阶段,测量人员将直接进行珠峰山体测量。这一阶段的测量将是由测量人员在观测点通过观测登山队员立到珠峰顶上的觇标,通过计算最终得出珠峰山体高度。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本次珠峰测量一共在珠峰脚下部下了6个观测点,届时观测队员将进行6点联测。据悉这种多角度测量是测量精度的可靠保证。
据介绍,1975年我国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珠峰测量时,觇标只具有角度测量功能,而这次设计的觇标添加了专门的棱镜,增加了测距功能。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的精度。
针对珠峰顶部冰雪层厚度年际变化大的问题,此次珠峰测量还首次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据悉,这将帮助测量人员搞清珠峰顶部冰雪层与岩石层之间的关系。陈现军表示,这将帮助测量人员掌握珠峰顶岩石层的高度。这个高度将不会随着冰雪层的变化而变化。据透露,此次测量,登山队员还将在珠峰8300米处的一块坚固岩石上竖立一根永久性的觇标。测量人员将每年定期观测这根觇标,以掌握珠峰山体的年际变化。观测数据将成为“珠峰究竟仍在长高还是正在坍塌”问题的最有力证据。
而由于珠峰地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珠峰山体的重力线并不是一根直线。此次测量,科研人员还大量进行了不同地点的重力测量,这些工作将描述出珠峰山体重力线弯曲的具体情形,并为最终修正珠峰高度数据提供科学依据。
珠峰测量过程:
4月14日至4月17日,部分突击队员挺进5800米,在5800米建立第二营地;
4月15日至4月30日,水准测量科技人员从5200米向5800米逐级展开水准和高程导线测量;
4月17日至4月20日,部分队员挺进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区域,寻找并确定峰顶交会测量站的位置;
4月18日至4月20日,冲顶分队的6名队员挺进海拔6500米的登山前进地;
4月20日至4月30日,测量队员在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等地建立6个峰顶交会站;
4月23日至5月10日,冲顶分队的6名队员随西藏登山队挺进8300米处的冲锋营地;
5月10日至5月30日,在适当时机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安装测量觇标,进行GPS全国卫星导航的联机观测,实施对峰顶的高程交会测定,进行峰顶的气象测定;
6月1日至10日,继续进行高程测定和水准测量工作,展开珠峰控制网、GPS观测;
6月10日至20日,整理各项测量数据,测量队全体队员撤回拉萨;
6月20日至8月,分析计算测量数据,最终确定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