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环境,健全的设施,周到的服务……看着周围这一切,第一次坐在市老年艺术专修大学的课堂里,年逾花甲的刘静如仿佛置身梦中。她兴奋地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周都来这里学习、活动,感到生活充实了许多。她庆幸地说,多亏报名早,不然就赶不上第一批入学了。 如今,老年
教育在岛城迅猛发展,从市区到农村老年大学四处开花。到去年底全市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达1133所,学员累计89770人,入学率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市老龄办主任李雪华告诉记者,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目前我市正加大投资力度全面实施老年教育培训工程,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正在成为人文青岛、和谐社会的窗口,成为岛城文化建设的亮点。
热点:入学报名需求强烈
相对于不断增多的老年大学,我市老年人的入学热情则更为强烈,老年人排队报名上大学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老年大学招生报名场面火爆,书法、音乐、微机等许多专业都炙手可热,有的专业一个上午就已爆满,有的老人为获得一个入学名额,甚至凌晨很早就到报名处排队等候。
尽管有着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或是出于娱乐保健、或是出于交友消遣、或是出于寻回旧日梦想、或是出于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老年人都能在各种各样的老年大学中找到精神慰藉,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老年大学已成为我们圆梦的精神家园。我早就想学钢琴,但年轻的时候,不是没钱就是没时间,而且学习环境也不具备,现在不同了,这么好的条件应该充分利用。”青岛市老年大学钢琴班的赵修容老人说。“艺多不压身,现代化程度越高,我们越要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不然就可能会在沟通上遇到麻烦。”外语班、微机班的一些老学员们感慨地说。还有不少住在农村的老年人,他们走进老年学校则是为学习农业政策和新技术,出了校门则又当老师,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年轻人,指导农业生产。
从老年大学的许多“热门专业”中就可以看出,我市老年人在文化娱乐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且趋向多样化。在老年大学中,钢琴、微机、外语、艺术表演专业等已成为持续的报名热点,而且专业种类和开班数量都在连年递增。
焦点:老龄高峰悄然迫近
我市老年人群体中出现入学热并不是偶然的,除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外,老年人口数量规模的逐年扩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人们在家里还习惯于4双甚至6双眼睛盯着1个孩子成长的时候,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一直在悄悄加快。今年初的一项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15.16万人,占总人口731.12万人的15.75%;老年人口的年增长率为4.46%,是总人口年增长率的3倍。据预测,到2030年,全市老龄化比率将超过30%。
由于老人越来越多,老年大学大都爆满,老年教育市场呈供不应求局面。许多跨过老龄门槛的老年人要想走进老年大学的校门还不是很容易。
“相对于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高峰以及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我市在发展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老龄事业方面确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谈及此,李雪华语气中充满了紧迫感。
盲点:企业还须抓住商机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但老人数量越多、年龄越老,为老服务的市场也就越大、越有活力,事实上这个市场已迎来永远年轻的“朝阳时代”———在4月7日召开的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上,不少与会者认为,这是一块充满商机的大蛋糕。应对老龄高峰、满足庞大需求,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同时,应依循市场规律,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老年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之路,为老年人构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在这方面企业将大有文章可做。
企业准备好了吗?在这次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上,记者发现,会场后几排的企业席中,许多座位始终空着,桌子前摆放的写有应到企业名称的牌子赫然醒目,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企业。
“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从市场角度,这些企业缺席的背后折射出某种意识的缺位。如果企业还习惯于对老年市场需求熟视无睹,那么在投资、生产领域的调整和创新方面就会存在盲点和误区。再过二三十年,我们青岛3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或许很多企业还没有认真去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市老龄办一位会议组织者遗憾地说。本报记者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