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李凯杜斌张肄文)在著名侨乡广东潮州市侨办的华侨之家,竖立了一幅巨大的潮州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600多盏小红灯,一盏小灯代表一所海外华侨华人捐资修建的学校。红灯一闪一闪的,如同捐资者回馈故土火热的心。
潮州土地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公里,平均不到5平方公里就
有一所侨捐的学校。潮州市侨办副主任杨锡铭站在地图前对记者说:“在潮州,即使是最偏远、交通最不便利的山区,也有海外乡亲捐赠的校舍课堂。潮州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华侨华人的热心支持。”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潮州是海外华侨华人热心家乡教育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海外华侨华人捐赠中国公益事业的资金500多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这些捐款的60%、约300亿元用在扶持教育事业上。除了政府拨款,侨捐已是中国教育的第二财源。
在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华侨华人捐建的中小学校达18000多所,比“希望工程”在全国捐建的学校数量还多三分之一;在中国的第二大侨乡福建,华侨华人捐赠教育的资金在60亿元以上;即使华侨华人资源很少的内陆省份四川,开展“侨心工程”10年来接受捐款8000万元,建立了260多家“侨心小学”。此外,许多华侨华人通过捐款“希望工程”等助学计划,在中国各地兴学助教,帮助贫困失学儿童。
目前,世界上华侨华人约4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祖籍地遍布中国各地。长久以来,华侨华人将捐赠资助祖(籍)国公益事业作为对故土的怀念和回报,这已经成为一种优秀又悠久的传统。
上世纪,中国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倾资兴学,创办了厦门集美学村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如今,汕头大学、仰恩大学、嘉应大学等都是以侨资为主建立的高等学府。陈嘉庚的“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的名言是对华侨华人拳拳故土心的最佳诠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捐款家乡教育事业更加蔚然成风。福建省侨办主任黄少萍告诉记者,海外华侨华人对教育的捐赠形式多样,有的以个人、家族名义,有的以社团、协会名义,有的设立基金会、奖学金。他们当中既有慷慨解囊捐赠千万、上亿乃至几十亿元的企业巨子,也有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毫无保留地都投入到家乡教育事业的老华侨、老华人。“他们热心家乡教育、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的事迹说也说不完。”
侨捐在加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他们的捐赠改善了家乡简陋的教学条件,如雪中送炭般为老少边山区少年儿童送去了希望,带来了知识,改变或正在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漂亮的学校是华侨华人捐建的。”杨锡铭告诉记者:“这句话在中国许多侨乡广为流传”。
潮州沙溪镇宝山村原来只有一个百人左右的破旧中学。1993年起,海外潮州乡亲先后捐献5000万元,重新建造起一座建筑面达37000平方米,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标准运动场、植物园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学。如今,这所学校可容纳2500多名学生就读,彻底解决了周围乡镇学童就学难问题,并有数百农家子弟从这里考上了大学。
广东省侨办的一份报告中高度评价海外侨胞热心捐资办学,“极大地改善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分析华侨华人捐资兴教的热情经久不衰原因时说,“爱国爱乡”是中国人的传统。由于远离故国故土,华侨华人“爱国爱乡”之情尤其强烈。他们在事业有所成就之后,把这种心理寄托在了造福乡梓,特别是在家乡兴学助教上,因为他们像陈嘉庚一样笃信“教育是立国之本”。
为了保护侨胞捐赠权益,彰显他们的事迹,中国各地已纷纷出台了保护华侨捐赠公益事业权益的法规和表彰办法。依法规范,加强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的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华侨选好捐赠项目,管好捐赠钱物,并使捐赠项目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