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之后,疯狂的上海楼市刚有一点降温迹象,京沪房产大佬就开使发挥他们的话语权优势联手看“涨”。从任志强打赌房价还要大涨,到张宝全称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是“带著行政色彩对市场的想象”,乃至最近不少大亨们“炮轰”经济学家,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要警
惕房产“大鱷”又一次联手用“涨声”对抗调控。
这次地产大佬的联手唱涨与去年下半年的情形有惊人的相似。2004年下半年,在国家调控政策影响下,长三角部分城市地产热一度有所降温,可奇怪的是,楼市的不利消息几乎被严严实实封锁住了,有媒体透露了一点杭州楼价出现下降的消息,就马上遭到地产开发商们的批驳。
其后,京、沪等大城市的开发商和相关部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为助涨造势的舆论轰炸。他们称,由于土地供给短缺,2005年房价上涨将势不可挡。他们把舆论主攻的阵地选在上海,这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房市龙头,其他城市都看上海,把上海楼市的“超级强庄股”拉高,也就为其他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拉出了大幅上涨的空间。果然,长三角房市去年年底再发“高烧”。
最近的情况与去年极其相似,对此,刚刚出版了《中国房市警告》一书的羊慧明说,近日他去逛西南一城市的房交会,明明交易量比往年清淡了许多,可当地仍在制造交易量创历史纪录的“涨声”,误导购房者。照这样下去,房市能调控得好吗?
羊慧明还认为,调控房价不能“板子”只打炒家。他说,开发商与炒家联手,通过虚假信息等手段哄抬房价的欺诈行为,当然该打击。但就中国内地房市目前的症结而言,仅仅抑制投机显然还不够。
2004年是宏观调控年---原本是要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点温,结果反而“调控”出了房价大涨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南辕北辙的效果?原因很简单,管理层过去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几乎都是助涨的:严控土地,使地价飙升,有的大城市一年地价上涨了50%,这自然成为开发商抬高房价的一个硬理由。他们不怕地价涨,因为那可以提高房价预期,他们捏在手里的地又会升值,而且往往是地价长一尺,房价长一丈;土地供给减少,加上提高开发门槛,紧缩房地产开发贷款,只能被市场解读为预期供给减少,房价只会涨得更疯;而房价越是涨得快,越会逼著潜在购房者抢先下手。
同时,房价大涨的赚钱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炒房大军行列,“需求”就进一步膨胀。事实证明:“挤牙膏”式地卖地不仅不能减少用地,而且只会使地价飙升併诱使炒地者去明里暗里圈更多的地。
其实,竞争就是最好的调节器。如果房价涨得太快,地产好赚钱,就会有更多的开发商和私人去买地开发,供给多了,自然会平抑房价。而竞争充分,就不会出现寡头垄断哄抬价格的现象。
笔者以为,目前我们的调控采取了反市场化的政策,本来竞争就不充分,再去提高开发门槛,削弱竞争,就更容易形成寡头垄断。
其次,中央的调控方向是正确的,但一些地方部门的真实心态是怕冷不怕热,怕跌不怕涨。不少官员担心一旦房市降温,会影响GDP,同时也担心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再有,房市大涨,政府可以把地卖更高的价,就有更多的钱来搞城市建设。日前,有建设部官员表示:打压房价会得不偿失,香港当年打压房价,使房地产暴跌了60%,制造了许多“负翁”,打击了香港经济。但其实这种类比并不恰当,香港当年房价高达15万元港币1平方米,泡沫严重,不打压它也得破灭。而内地房市还在发展初期,除长三角一些大城市房价过高之外,多数城市的房价併无多少下跌空间,怎么可能像当年香港楼市一样出现暴跌?笔者以为,中国内地房市目前要是出现小跌小涨的调整,那应该是万幸。
(邓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