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是一家,开门一大家”,在市北区利津路街道办事处,特色楼院建设让更多的居民走出自家门,融入大社区。欢乐文化楼、党员示范楼、学习创新楼、平安有序楼、扶贫敬老楼、老有所为楼、绿色园林楼等特色楼院,带动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男女老少齐动手
&n
bsp; 共建绿色园林楼院 走进东昌路7—19号院,新刷的楼房、五彩的地砖、美丽的花坛、别致的雕塑,还有石凳、石桌、石椅,不少老人在聊天、下棋、打牌,孩子们在嬉笑玩耍,其乐融融的楼院大家庭景象常常吸引过往的人们驻足观看。
在2004年10月前,这里可是另一种景象:1000多平方米的院落里仅脏乱不堪的违法建筑就占了800多平方米。违法房和居民楼中间仅有一条宽约2米的土路可走;因违法建筑中无厕所、无上下水,居住者随地大小便,乱倒垃圾,致使楼院污水横流、臭味熏天。居民之间更是怨气冲天,邻里关系一度非常紧张,打架动粗、互相谩骂的事时有发生……
2004年10月,居委会以拆违集中整治活动为契机,动员居民放弃眼前小利,为创造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做贡献,并带头将社区居委会的两处已经出租的违法房屋拆除,居委会为此一年就减少收入1万余元。
在居委会的带动下,更多的居民开始主动拆除自家修建的违法建筑,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清除了100余车垃圾。拆除了违法建筑后,街道办事处又投资2万余元美化、绿化、硬化了楼院。看着焕然一新的大院,居民们由衷地感叹:“第一次看到自己住的院子这么整洁!”
干净整洁的大院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行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少了,自觉拿起笤帚清理卫生、浇花浇水的多了。这里成了真正的绿色园林楼院,居民素质提高了,邻里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和睦。
社区党员在闪光
共建党员示范楼院
家住滨县路的华桂珍,是个有着2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的她马不停蹄,人不歇脚,将滨县路32—46号的20余名离退休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离退休党员志愿者服务小组,自愿担当起社区宣传员、普法员、治安员、清扫员、民调员等多重角色。居民们都说,服务小组里的离退休党员真正做到了离休不离志、退休不退党。
这是华桂珍大娘他们的时间表:8:00—10:00,将滨县路32—46号的所有楼道分片打扫一遍;10:00—11:00,分组到包户的孙桂芝、张子珍等4位独居老人家中,陪他们聊天,帮助买菜、收拾卫生;14:00—16:00,分组在楼院内义务巡逻……
离退休党员们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居民的尊重。居民们说,离退休党员讲一讲公平道理、说一说宽慰的话、出一条好主意,常常就能解居民的难、帮居民的急、排居民的忧。在滨县路32号院违法建筑集中拆除过程中,一位姓王的居民在马路上建有多处违法建筑,却因与周边邻居有矛盾而拒不清理乱建房屋。华桂珍等几位党员听说后,多次找到这位居民,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讲政策、讲法规、讲后果,终于使这位居民同意拆除违建,并主动与邻居和解。离退休党员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起了有口皆碑的党员示范楼院。
夕阳别样红
打造老有所为楼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用这句话描述人和路36号院的夕阳红学习小组,最为确切不过。夕阳红学习小组自发成立于1999年,当时人和路36号院内的老人很多,并且多是独居老人,文化生活匮乏,大家除了看电视就是默默地等着孩子们下班。73岁的老教师张淑莲看到这种情况后,萌发了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读书学习的想法,她和70岁的郝大娘不谋而合,在她们的热心张罗下,“夕阳红学习小组”正式成立。现在,夕阳红学习小组已有学员10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老人们每周一、三、五聚在一起读书看报、学英语、学写字、学唱歌、学健身,其余时间写作业、写读书笔记、写学习心得,忙碌充实的生活使老人们有了精神慰藉,老人们都说:“夕阳红学习小组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感觉年轻了许多。”年青人说:“老人们互相关照让我们做子女的工作起来没有了后顾之忧。”
老人们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同时,不忘老有所为。2004年小组又吸收了一名特殊学员———白血病患者陈凤英,大家一起帮助安慰她,鼓励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老人们乐观的情绪影响着她,陈凤英说:“自从参加了夕阳红小组,心情舒畅多了,好像有了依靠,欢声笑语又回到了我们家。”小组成员们还成了楼院的治安巡逻员,大家还多次把巡逻中捡到的钱包、身份证、存折等贵重钱物送到派出所、居委会。有一次,90岁的郭大爷还抓住了一个小偷并在群众的帮助下将其扭送派出所。由于小组成员们警惕性高,该楼院多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除了治安巡逻,老人们还主动承担起打扫楼院的工作,扫楼道、清理小广告……老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着大家,受到楼院内居民的敬佩和赞扬。
在利津路街道,还有威海路步行街社区创建的“欢乐文化”楼院、东山路13号院创建的“学习创新”楼院、在芙蓉路社区形成的“扶贫助老”楼院。通过构建融洽和谐的楼院,贯通了自家门、楼道门、小区门,居民们走出小家,关心大家,“一家有乐,大家分享;一家有难,大家相帮”的氛围在各特色楼院里越来越浓。本报通讯员韩萍本报记者姜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