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开始干预房价
一天之内,居然下跌368元!
如果用股市行情来形容4月7日上海楼市表现的话,最贴切的就是“跌停板”;当天,沪市住宅成交均价跌至7785元/平方米,跌幅达4.5%。
在这座房地产泡沫最为严重的城市里,在遭遇央行“3·16”房贷政策冲击之后,最近几天,房地产业更是遭遇风声鹤唳的尴尬。
4月5日,上海市房地管理局宣布,自4月6日起,凡出售居住不满一年的房屋,如尚未还清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不再提供个人住房贷款的转按揭服务;4月7日,上海市工商局又推出16条措施,对申城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房产中介、房产合同及房产广告成为重点整治领域。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对房地产也采取高压态势。4月5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美国芝加哥说,我们不希望上海的房价太高、增长太快。
加息
白领炒房的警钟
强烈感受到风险的是房地产投资或投机的白领阶层。
“套住了!”
一位上海市民这几天正为自己的房子着急上火。他在徐家汇有套200多万元的房子想卖掉,春节过后,每天来看房的有10多人。他一时心贪,想卖个高价钱,没成想,最近半个多月,却门前冷清,没有一人前来看房。
对于“以租养房”的上海市民而言,最近日子也不好过,因为他们恰恰是加息政策影响最大的群体。有分析认为,在目前住宅租赁市场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业主很难将月供超额支出的部分转移给房客承受,这就意味着,不多的利润再次被银行分掉“一杯羹”。
这还仅是个开头。如果“房地产税”等政策出台,投资者的成本还将加剧。上海市市长韩正已表示,将通过财政、税收和管理等调控手段,使上海房价能“有效地得到控制”。
强烈感受到风险的,是做房地产投资或者投机的白领阶层。对于有钱的富豪或者外国人而言,这只是意料之中的,最新的调查显示,他们已有打算将“炒房”改做“长线投资”。
很显然,在缴纳几次购房首付款之后,白领手中的钱并不宽裕;如果他的首付款也是东凑西借的,情况就更加严重。如今,他们若想出售房产“卸包袱”,不得不先将贷款还掉;提前还贷无望的话,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他们将背负着每月数目可观的月供,不能出现“断档”,因为,个人在与银行签定的“抵押购房借款合同”中,“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属于“违约行为”,银行可以借此对抵押物(即住房)进行处分。
但是,在就业形势依然趋紧的今天,哪个白领也没法保证自己不会失业。
“我个人认为,(加息)这项政策主要是对那部分处于边缘状态即贷款风险比较高的人影响比较大。而高风险贷款既包括投机性比较强的贷款,同时也涵盖房价过高的地区房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法制早报》记者表示,“对于投资购房人,既然他们希望获取高收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高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话,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
其实,种种风险早有端倪。2个月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谢国忠就将上海的情况与10年前的泰国相比,认为上海房地产泡沫极有可能在2005年破裂。
房价调控会有牺牲者
“在调控房价的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部分‘牺牲者’。就像当初海南的房地产泡沫,还有北海的圈地运动。”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张晓玲对《法制早报》记者分析说。
最近,有关部分泡沫严重地区房地产会不会崩盘的讨论,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众多学者纷纷认为,泡沫破灭的触发因素是必然存在的;政府要做的是及早准备,以保证在市场逆转后,尽可能降低泡沫破灭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以来,尽管央行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房地产开发商仍是乐于“齐声唱涨”。
“一般性的误导”
专家表示:如果开发商“唱涨”具体到某个楼盘,就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忠言逆耳,很难说房地产开发商会听进去这样的劝告。
面对“房地产泡沫说”,华远董事长任志强甚至动用粗口称那是“胡说八道”。
任志强的依据是,房价普遍上涨并不意味着“泡沫”,而是表示需求的客观存在。“供需总量上,我们并没供应多少房子。我们现在的房地产供应总量其实不足,每年的新增人口和住房的增长量并不协调。”
除了开发商外,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博士牵头的课题组,在2004年写过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地产泡沫论并不成立,中国房地产金融危机在可控范围内。该课题组成员认为,“目前的住宅需求仍是真实需求。”
对于“需求旺盛”的说法,张晓玲显然不认同,“那不是消费,是投资。他们肯定是怀着投机的心理做投资,是要挣钱的,这跟买房自己住完全不是一码事。这种情况如果抑制不了的话,房价永远都会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白领投身炒房行列,与房地产开发商及有关部门“唱涨”有着重要关联;陈淮甚至表示:“未来
10年,中国房价还将平稳上涨。”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人们听从了这样的说法,但在泡沫破裂时遭受了损失,这些“唱涨”是否要承担责任?
“这属于一般性的误导,还说不上承担法律责任。”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法学副教授殷召良对记者分析说。但是,如果开发商“唱涨”具体到某个楼盘,情况就另当别论了,“那就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因为具体到楼盘,一般会跟他的销售和营销有关,这是依据《消法》等的规定。”
殷召良对房地产开发商“吹牛不上税”的现状颇为无奈,“因为跟这沾边的法律还没有,而且,他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如果消费者比较知情,就可以找出他的漏洞,但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他引用的数据或者事实准确不准确。”
(张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