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经海关总署与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和外汇管理局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审核,海关总署正式函复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区港联动”试点方案
》。至此,青岛保税区“区港联动”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自由港区落子镰湾河畔
   海关总署批准的青岛保税区与港区联动试点区域定名为“青岛保税物流园”。物流园区位于青岛前湾港区东侧,全部为填海造地。其范围东起镰湾河,南连码头作业区,西到疏港主干道,北至前湾港路。面积为1平方公里。
   园区内规划为集装箱中转区、国际配送区、国际商务与商品展示区、查验区4个功能区,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功能。
   国际中转:对国际、国内货物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
   国际配送:对进口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
   国际采购:对采购的国内货物和进口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
   国际转口贸易:国际货物在区内存储后,不经加工即转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按照国务院关于“区港联动”的批复要求,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视同进口,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物流园区正式启动后,将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国际知名航运企业、跨国采购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产业。
   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
   为满足企业对货物快速流通和海关有效监管的要求,青岛保税区借鉴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港模式,围绕畅通物流业务、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通关效率三个重点,创造性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合乎我国现行法规与制度的“区港联动”试点方案。海关将通过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通关模式,在全封闭的监管条件下,建立区域化的“大账册”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简化通关手续。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物流园区的货物采用“报关与电子备案相结合”的申报制度。海关对进出物流园区“一线”货物采取电子备案模式监管,对“二线”货物采用正常报关管理,海关在园区与区外卡口设立“非贸”通道,供园区工作人员和园区企业自用物资进出。
   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园区与区外、港区之间,分别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不间断全封闭式永久性围墙的隔离设施和区港直通卡口、货车(包括货物)通道卡口、客车及人员通道卡口,同时在相应位置加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报警设备。进出园区的人员、运输工具、货物,必须从海关规定的卡口进出,并接受海关监管。
   园区建设统一的涵盖保税物流园区和配套码头区的信息平台,与海关的物流平台对接,并与各口岸执法单位和关联单位实现联网。海关以物流平台为核心,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和纽带,全面整合园区物流数据,代替传统的舱单信息成为货物通关的基础信息。货物进出物流园区和在物流园区内进行转移、交付等应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操作,使海关处于信息监控中心地位,实现对全区物流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按照区域化监管的概念,在信息平台上构建“统分结合”的电子账册管理体系:一方面,建立以园区为单位的电子账册系统,即依据两线卡口实际物流数据,实时监控进出园区的物流量和货物存量,监控园区整体物流运作;另一方面,建立园区物流企业的电子账册,所有企业均需在电子账册上生成相应数据,为海关监管提供基础信息,而无需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全面掌握园区整体物流,并随时监控各个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
   海关在园区与区外卡口进出通道两侧,分别设立集中查验货物堆存场地和室内查验仓库,负责对出、入区货物的查验。设立“非侵入式”查验设备。海关实现24小时值守。
   为便于海关实施风险管理,规范物流作业,统一信息流转模式,园区内企业的物流业务由专业物流公司运作。在提取、发送、运载和转移货物时,海关通过实施信息及实体监控等形式,对相关作业进行监督。
   保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借鉴国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和成功经验,在沿海临港地区相继设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保税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成为寸土寸金的开放最前沿。但是,自我国加入WTO后,随着贸易关税降低、贸易权逐步放开、进口配额取消等措施的实施,保税区原有的政策优势逐渐削弱,功能逐步弱化。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决定对保税区进行新一轮改革:保税区与港口联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向“自由港”过渡。
   “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是设立自由贸易区的雏形。这一模式,是将保税区和港区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实施海关的统一监管,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流程,使保税区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做到有机结合,促进保税区和港口优势互补、功能结合、共同发展。
   实行保税区“区港联动”改革的目的,是在继续发挥保税区现有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临近港口货物集散便利的交通优势,简化海关手续,加快物流速度,降低商务成本,提高监管效能,吸引仓储物流企业投资,促进保税区向仓储物流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保税区政策与港口功能的联动,实现港口和自由贸易区之间的“无缝对接”,体现自由港的作用。
   我国第一个“区港联动”试点已于2004年4月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保税区与区港联动试点范围,同意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深圳、天津港等保税区与其临近港区开展联动试点。至此全国规划的区港联动试点区域已达9.17平方公里,由此拉开了保税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序幕。
   提升青岛核心竞争力的契机
   青岛保税区是山东及沿黄九省区惟一的保税区,是新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沿黄九省区的出海门户。实施“区港联动”,将进一步开辟保税区的发展空间,提升青岛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山东及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
   山东与日韩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有巨大的经济合作空间。山东省外贸出口量的40%以上、利用外资的37%以上来自日韩,并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实施“区港联动”,将大大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与日韩经济竞争与合作中抢得先机。
   实施“区港联动”,将有力地加强青岛保税区对青岛港口的支撑作用,促使青岛港在东北亚地区港口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扭转我国北方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流失的局面。预计到2008年,青岛港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占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将由2003年的7%上升到20%,实现年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的目标,建成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真正确立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转枢纽港地位。
   实施“区港联动”,可以优化国际物流运作流程,简化通关手续、加快物流速度,大大降低全省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加快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步伐。同时,使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我国外贸出口。
   实现区港联动,推进区港一体化,将会奠定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坚实基础。实现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既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也是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程光罗青
   
西海岸行进中的影像兴旺的海西湾
   这是中船重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俯瞰图。
   因中船重工大型造修船基地的兴建而成名的海西湾,其实是薛家岛东端北面胶州湾口一带与前湾相邻的又一个湾中湾,造修船基地所在的湾中岬角,将其一分为二,左右两侧分别是当地人俗称的薛家岛湾和小岔湾,由这两个小湾构成的海西湾,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完成了战略性的搬迁任务后,中船重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一边进行大型船坞的建造,一边展开修船业务,整个基地日益繁忙。而随着基地的兴旺,以此为核心的造修船产业链也如影随形地加速构建。日前,中船重工武汉重工铸锻公司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项目又在毗邻基地的小岔湾海岸隆重奠基。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将使这里成为我国船舶动力核心部件———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使这类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同时,标志着系列大型船用研发和配套生产基地,由此将加速在小岔湾一带形成。摄影/撰文傅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