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是伟大的,却又是脆弱的。它带来生命和力量的源泉,却也足以使生命岌岌可危,如果你爱乳房,你如何能不首先关注它的健康?
叶丹阳 38岁。她的经历让我们相信,即使患了乳腺癌,也一样可以拥有爱,拥有幸福的生活。/(电视编导文/香芹 摄影/黄旭)
别拿我当乳腺癌代言人
生病了,就是这样
看了流传在网上的叶丹阳自述——《乳房的故事》,我觉得我不可能比她写得更好了。健康如我,无法复制,更不要提超越她感受病弱之躯的那份真实。
你再同情叶丹阳的不幸,她仍然说得出自己的幸运,“我的癌没有扩散,而且长在乳房外侧的位置。虽然乳房切掉了1/4,但对整个外观的影响不大。”
还是忍不住想说“如果”。如果她不那么懵懂,不那么侥幸,不在乳房上鼓起肿块已经半年后才去医院,兴许肿块还是良性的,所需的处理只是个门诊手术……
一切晚矣。在《乳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丹阳等候化验结果时的焦急不安,确诊后想到8岁儿子的撕心裂肺,对每个探望她的亲朋好友说“我爱你”时的激情,拆线时面对创口的心情跌宕,化疗的痛苦,落发的心惊,剃光头时的落泪……
没人合适,我先来
“我为什么没有一直痛苦下去难以自拔?这大概和我一直忙着做事情也有关系。”
手术后的第二天,全麻作用消失了,丹阳失眠了。难熬的夜,她酝酿出拍摄纪录片《乳房的故事》的计划。组里通过了,但合适的人选没有找到。“我先上吧。虽然检查、手术的环节都过去了,故事不够完整,但是有一点素材总比没有强。”她把镜头对准了自己。
而促使她更改拍摄计划,将一集改为系列片,将一个主人公改为多个主人公的,是一件说巧也巧的事。看了央视关于她的节目后,一名女观众第二天就去做了检查,当即确诊,乳腺癌。丹阳闻讯悲喜交集。“这件事震动了我,我做点什么,或许就能帮很多人争取到生的机会。”
乳腺癌,为什么
无论做书、拍纪录片还是建网站,不讨论医学问题,而是展现乳腺癌患者的心路历程,这是丹阳工作的重点。
查阅乳腺癌的诱因,她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两条,一是基因:父亲是血癌,祖父是胃癌;二是不良情绪和压力。
父亲和弟弟都是英年早逝,带给她的伤痛持久绵长。她说自己是忧天的杞人,不知在未来哪一天还会失去亲人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她。她一直活得很焦虑,很苛求自己。
弟弟被车祸猝然间夺去生命,之后的两个月丹阳几乎每天以泪洗面。恰逢她在做一个很“吃劲儿”的纪录片,多方面的压力加在一起,“催”出了胸上乒乓球大的肿块。
在采访了几位乳腺癌患者后,丹阳发现得乳腺癌的人心都累。
她们当中有的人是玩儿命工作,年纪很轻就坐到了很高的位置;有的人接连受到感情打击,备感命运不公;有的人长久地沦陷在三角关系里焦头烂额,甚至说:乳腺癌都没有让我在两个男人中做出选择更头疼。
她们和丹阳一样,受了苦,然后懂得应该善待自己。
拍谁,谁让我拍
让乳腺癌患者坦然面对镜头,有多困难不言而明。
故事很多,生活比我们想像得要丰厚100倍,可是丹阳不能将它们一一呈现。有时候,拒绝她的是患者的丈夫、父母或子女,倒未必是患者本人。在和丹阳单独沟通时,病友们大都认可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表示愿意帮她。
一位自信、能干的医学博士是丹阳尤其想拍摄的人。她高个子,爱打排球。躺在病床上,她就自己的病给各方的医学权威打电话咨询,然后自己给自己开方子、下医嘱。她可以保全乳房,然而她坚持全切,为的是“对自己负责,也对大家负责”。
她执意不接受拍摄,但是和丹阳成了好朋友,总是帮她介绍病友。据说,长得非常漂亮的“护士”就是“博士”给丹阳介绍的,这也是丹阳想拍而拍不成的又一个人选。“护士”在怀孕期间查出乳腺癌,却没有像多数女人那样选择自保,而是不做治疗,也不做引产,坚持把孩子生下来。事实是,怀孕时,孕激素对乳腺癌的刺激很大,可见她的想法和常人不一样。
一开始,“护士”答应了。到了约好的日子,她的手机没开,家里电话是一位老人接的,“她要做化疗,特别忙,今天不行了,最近都不行了……”
丹阳被拒绝惯了,常常是一听话音儿就明白了人家的意思——
“我丈夫说:‘你得这病是好事啊?还四处张扬?’对不起,我不能帮你了。”
“我以后还想回单位工作呢,我不能出镜。”
好在写书的采访是不需要患者提供照片的,因此丹阳在做书、拍纪录片和建网站这三项计划中,写书是进展最明显的一个。不肯出镜的人,她都将她们安置在了白纸黑字上。
我不是雷锋,我有过动摇有段日子,她完全被媒体赶着。原本她的想法是:我自己有摄像机,我自己慢慢拍,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能让身体累着。但后来事情成了事迹,不同了,总有人期待地问她:“怎么样了?"
钱也是大问题。外地的患者愿意接受采访,去还是不去?丹阳把北京能跑的患者先跑了一圈,所有的花销都是自掏腰包。她不懂网络,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雇人,这笔钱从哪儿来?很多事情还不能雇人,因为大家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是患者叶丹阳,她对病友有足够的感召力,她们说:“丹阳,我只愿意和你谈。”
“饭碗”要端住,计划有千万人的眼睛盯着,丹阳不知该如何选择。
直到最近,央视某栏目表示愿意给她建一个组,拨一些经费,片子拍完还有播出平台;某个致力于预防乳腺癌事业的化妆品品牌也承诺给她8万元。丹阳觉得事情有希望了,是时候全力投入了,也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曾经,丹阳最怕失去乳房,她觉得那和死没有区别,活着也是个残废。“也许不是男人不爱你了,而是你自己都不会再爱自己了,你会因此而失去自尊和自信。”能够保住乳房,少活五年她都愿意。
儿子也是丹阳的牵挂,以前看看自己的病体,想想儿子可能失去母爱就心如刀割,现在她想:即使那一天到来,他会失去很多具体的母爱,但他会比别的孩子更成熟。
我爱你们,我爱你们
丹阳还有一种幸运,就是她爱的亲人也爱她、支撑她。
儿子11岁了,一个小人儿,帮妈妈系鞋带、夹菜、开门,利索极了。丹阳胸口上的伤疤不避讳他,他从躲着看,到安之若素。
他本来就是个心重的孩子,丹阳一直在努力,不让他的生活因为自己的病受影响,不让他对癌症有恐惧。死亡的阴影对孩子的侵蚀有多强,12岁就失去父亲的丹阳深深明白。
“我自己的态度最重要,不用告诉他癌不可怕,只要我有说有笑,生活一切照常,孩子就不紧张。”歇病假在家的时候,一向忙于工作的丹阳终于有工夫把屋子收拾得漂漂亮亮,四处都是友人送的鲜花,儿子说:“妈妈,咱们家生活真幸福!”
丈夫一直对丹阳很好,胜于她对他。患病的她让丈夫更多了几分骄傲,因为常常有人对他说:“你老婆多坚强啊,真不容易!”
出于大男人的面子,以前走在熟人出没的院子里,他常常羞于牵她的手,丹阳骂他虚伪。剃了光头,丹阳不爱出门,必须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有丈夫、儿子的陪伴。从那时起,丈夫就变了,他牵起她的手,她立刻觉得腰板直了,“真是一臂之力啊!”她说。渐渐地,邻居们开始羡慕她,“瞧人家小王对老婆多好,总是手拉手的!”
我们的采访进行到尾声,丹阳的儿子打过电话来,“我拣了三只刚生下来的小猫咪,我能不能带回家养?”
(以上图文摘自《50位女性讲述乳房的故事》,吉林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