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部日前公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首次制定出台全面、系统的医疗机构评价指南,将作为今后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那么,《指南》突出了哪些内容?与以
往卫生部门对医院的评价指标有何不同?我市将如何依据《指南》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卫生局局长曹勇。 曹勇说,《指南》对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来说是行动守则,对政府来说是对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在此之前,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管理规定虽然很多,但都是单条的、分散的。
据介绍,为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我国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过文明医院评比,90年代初推出医院等级评审,1997年开展了“创建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百佳医院评比”工作。1998年后,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再对医院管理提出具有导向性和系统性的政策要求。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医院内部管理滑坡,医疗质量和安全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过分关注经济收益,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而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监管缺少强有力的手段,迫切需要制定一套“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价指南,引导医院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内部管理。
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8月,卫生部在全国暂停医院等级评审后,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更好地对医疗机构进行整体评价,制订合乎实际的评价方案。经过几年的讨论和修改后,日前,《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公布实施。
曹勇认为,《指南》重点突出了六个方面,将对今后的医院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虽然这一提法在以往的文件中已多次提到,但这是首次作为规范固定下来。具体体现在多项考核内容中,比如规定医疗机构的“建筑布局应当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优化流程,简化环节。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合理,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等等。
二是强调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曹勇说,《指南》更注重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即内涵建设,对外延建设没有描述。近几年,不少医院片面追求粗放型规模扩张,但在质量安全上做得不够。比如三级查房制度、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人跨科会诊等制度在有些医院落实得不好。而这些制度是医疗界用血的教训得来的经验,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非常重要的环节。《指南》中用大量篇幅对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这是核心内容。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是依据《指南》把过去丢掉的制度补上,第二是要随着各种变化对医疗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三是强调了医疗安全,包括医疗服务安全、建筑及设施安全、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安全等。强调了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如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
四是对医院的绩效评价强调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指南》将医院参加卫生下乡、支农、救灾,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等社会公益性活动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促使医院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工作效率方面,主要考核服务总量和均值效率。经济运行状态主要考核均次费用和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这些规定表明,医疗机构在保证社会责任和工作效率前提下,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品牌来提升服务效率,改善经济运行的绩效,而不能通过人均费用的大幅增长来增加收入。这方面的考核指标以前是没有的。
五是增加了考核的人文指标。如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满意度等。
六是强调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对管理者的职业化培训等。
《指南》还公布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进行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部分统计指标,以及三级综合医院指标参考值。
曹勇说,《指南》中所说社会责任主要是就公立医院而言的,但在医疗质量和管理方面的评价,对各类医院都适用。具体到每一家医院,要把《指南》细化为各种规则遵照执行。
他说,我市已从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医院考核评价体系,《指南》中的大部分内容我市已经纳入考核体系。今后,我市将根据《指南》对已有的医院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对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的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本报记者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