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命运可以称得上是大起大落。从去年10月开始,人民币理财产品俨然成为了理财的代名词: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媒体上也随处可见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广告,收益之高令人怦然心动;如何购买、购买哪家的理财产品更成为许多人关心的热点话题。&nb
sp; 但就在近几天,各家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对外宣称暂时不再推出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一度热销的人民币理财市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寒流。 岛城商业银行:不再推出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2004年10月,经银监会批准,光大银行在岛城率先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该产品一般比储蓄收入高,风险又比投资股票小,受到市民的欢迎,仅光大银行青岛分行去年国庆节后的短短几天就销售了1个亿。此后,招商、华夏、中信实业等股份制银行立即跟进,推出了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从最初的2.38%到3.09%。
近几天,各家商业银行却宣称不再推出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媒体上也没有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广告。昨天,光大银行青岛分行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这一消息,光大已经暂停了人民币理财新产品的发行,具体什么时候再发行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华夏银行青岛分行相关负责人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前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结束以后,现在没有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推出,何时再推出不好说。
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虽然在昨天刚刚销售完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但由于收益率与储蓄利率相差无几,反响一般,下一期产品什么时候推不一定。
从热销到偃旗息鼓:半年风光不再来
不到半年时间,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何从一开始的“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到现在的偃旗息鼓?
直接原因是,3月17日,央行在调高个人房贷利率的同时,将央行存款超额准备金率从1.62%降到0.99%,这直接影响到银行对未来人民币理财产品赢利能力的预期。
据介绍,由于存款超额准备金率下降直接导致货币市场的资金量变得充足,使货币市场中的央行票据、金融债券利率下降。各银行正是通过投资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获取收益,再连本带息返还投资者的。各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是以银行的信用作保证,资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据、国债,风险较低,又能带给客户较高综合收益,非常贴近市场、贴近百姓,因而比储蓄更有吸引力。如今,能给客户带来较高收益这一点已经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如继续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客户收益不变,但银行赚不到钱;二是降低理财收益率,但难以吸引客户。
有专家认为,尽管从长远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确被认为是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进战略转型的有益尝试,但就该业务问世初期的情况看,似乎倒更像是各家银行吸引资金、带动储蓄的一种工具。因此,一旦“吸存”功能受到限制,其内在价值也随之被打了折扣。
其实,很多银行都表示过,相对于低成本的存款来讲,目前这种理财产品由于功能单一,投资范围局限性较大,并不能为银行带来太多直接的利润,甚至“根本不赚钱”。而且,由于银行在投资债券产品时,很难做到与理财产品在期限上对应,有些银行甚至将长期债券利率作为其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这更进一步加大了债券到期变现时可能发生的价格风险。正因为此,监管部门多次向各银行发出风险提示。
明天,我们如何理财
人民币理财产品被叫停,我们是否又少了一条理财的通道?明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财?
百姓当中蕴藏着旺盛的理财需求是不可否认的现实:2004年,岛城全年居民购买国债、基金、信托投资计划等就达40多亿元,对储蓄存款产生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理财市场将会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
应当说,目前的人民币理财还并非真正意义的银行理财服务。理财,只有从单一功能向理财加金融服务的综合化安排转变,才有可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商业银行要想以理财为支点撬动中间业务发展,并以此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的确面临着一个蜕变的过程。
从国外银行发展经验看,以理财为核心开展多种个人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改变经营方式的契机,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至于目前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生命力几何?关键取决于这一产品能否跳出单纯依靠收益率吸引客户的窠臼。如何在现有银行间市场债券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理财产品,才是各家银行真正应当思考的,同时也是决定理财业务未来走势的根本所在。本报记者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