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秀
一首《祝你平安》曾经风靡国内,家喻户晓,至今传唱不衰。并不冗长的歌词几乎句句都落在每个人内心的共鸣点上。“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中多少人会有同样的感受: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却太少。一句“你的心情现在好吗?”这种对普遍性不平和无奈的关怀很容易获得人们
的好感。
为什么人人都觉得付出多于收获呢?主要的原因在于,付出和收获的权衡并非一个经济上可计算的投入产出比较,付出和回报不存在可靠的换算公式,也没有准确的评价标准,付出和收获的比较必须借助于参照系来完成,而这个参照系往往是周围的人。
一个人的身心投入难以绝对衡量,但行为结果的差异的确是一目了然
“同一年参加工作,为什么他已经是处长了,我还是个科员?”
“都在一个办公室里辛辛苦苦地做事,为什么这次涨工资的是他?”
“看看人家小张,一样的同事,人家又买房又买车,再看我,住一个狗窝,骑一辆破自行车。”
“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既升官又发财。”
这是人们表达生活和事业不如意时常常可以听到的,在这些对付出和收获不对等的抱怨中都包含了比较,人们的不平和无奈正是来自于比较。
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一个人的身心投入难以绝对衡量,也难以与他人作严格的比较,但行为结果的差异的比较确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人们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往往看重自己的付出,轻视别人的作为,这是人们有意无意中常犯的认知错误,导致付出和回报之间的比较往往产生不均等的感觉。
比较是人的近乎本能性的活动,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称这种比较的现象叫做社会比较。按照他的观点,一个人生来就有自我评价的需要,在许多方面经常要进行自我评价,但由于自我评价时没有可以利用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人们只能采取和他人比较的方法来对自身的各方面作出判断。
向上向下比较都有失客观,相似比较才是相对准确的比较方式
一个人个子高矮的结论是在和别人比较后确定的,一个人是否聪明也是要看比较对象的,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也是在比较中才能清楚,越是没有可用的评价标准越是需要比较。显然,比较对象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比较的准确性。
人们选择比较的对象会表现为三种比较方式:向上比较、向下比较和相似比较。向上比较是指在比较过程中选择强于自己的对象作为参照,向下比较则是在比较过程中选择比自己差的人作为比较对象,相似比较是以与自己各方面条件相近的人作为参照来比较。显然,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都不是客观的比较,只有相似比较才是相对准确的比较方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更多地进行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这样的比较有时候并非像费斯廷格所讲的是为了自我评价,有的时候是为了自尊,有的时候是为了自我激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许多人的比较策略,这里好像既作了向上的比较也作了向下的比较,实际上比较的重心是向下的,是通过向下比较来获得自我安慰的方式。
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经常会把最优秀的人作为自己的比较对象,暗暗在内心进行比较,用与他人的差距来激励自己,这样的比较方式起到了提高自己成就动机的作用。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