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岳伍
要不要传统的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传统文化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经过近现代许多的学者的启蒙,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另加之文革对传统文化致命的一击……到现在,传统文化大部分已经土崩瓦解。于是乎,视传统文化为敝履的人就多起来了。似乎,现在国人要做的事情只是
,打扫传统文化的残砖剩瓦,则国人就可“重塑自我”,过上如欧美人士的幸福生活了。
幸福生活当然是可以预期的,经过努力是不难实现的,不过,幸福是不能靠扫尽传统文化来实现的。传统文化确实有它今天看来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是它的顽固也是超乎想象的,上面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胜利不过是表面的胜利。你扫了表层的,还有深层的。例如说起来,很多人都知道西餐的分餐制是好的,个人吃个人的,那又公平且卫生啊。非典来时,很多人也确实很实行了一阵子分餐制。可是真正做起来,谁坚持住了呢?非典一过,一切照旧。该怎样吃还是怎样吃,该怎样喝还是怎样喝。
为何,连个分餐制都这么难引进呢?此无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人们就是一堆碗盘里搅筷子,搅习惯了,习惯成自然了,你一个人或许可以特立独行,但你若让大家都跟着你移风易俗,那怎么可能呢。要置换一个人的性格,难如登天;要置换一个民族的性格,比登天还难。
我认为,这或许可以称之为文化宿命。这个文化宿命,具体的个人,还可以洗心革面,做一个截然不同于传统的人;而作为一个民族,它是无法逃脱它的文化宿命的──它既不能举族迁徙到外国去,更不可使外国人士来殖民。我们只剩下,面对这个文化宿命。如何面对这个文化宿命呢?我认为不要试图砸碎它、废弃它,而应该是试图适应它、改造它。
因为,这个古老的文化,你越是砸烂它,它就越是剩下负面形象;越是负面形象,越是难看和使人难堪,你越有砸烂它的冲动。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而你的生活并不因引变得越来越好。鲁迅先生没有少费功夫,他视现实为“黑屋子”,他要呐喊,他说传统“吃人”,要砸烂孔家店,可他至死还是“一个也不原谅”……。而同样可怜的,传统文化在被砸的过程中,其优秀部分没有保留下来,其恶劣反被发扬光大了。纵观历史,这样的教训是太多太多了。
面对文化宿命,我们应该试图适应它、改造它。你适应它,不去做全盘砸碎的无用功,你才有后续的可支配力量;你适应它,你才能改造它。我们必须看到,即令是不再时髦的传统文化,它也还是活体文化。所以对待它,应该像对待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样。你要想成功改造它,必须尊重它合理的部分,就像医生给患者动手术一样,对身体的所有部分,必须尽量予以保留!一旦你没有彻底砸烂它的想法,你想的只是改良它,那你和这种活体文化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它想存活下去,势必不断寻找新的载体,而你就是它的载体!这不就统一了吗,你接受它,你继承它,你发扬它优秀的部分,你主宰了它!五四学人,能够重新解释传统文化上,沿着慢慢改良的路线走下去,我们中国的文艺复兴恐怕已经完成了。这是个双赢局面,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得到完整保存,而社会亦可免于大的激烈动荡。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当要的一面,诸子百家,可取之处甚多,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清静无为,释家的众生平等……这些,就是跟西洋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相比,也并不“落后”,何况阐发权一直在我们手里,岂可轻言废弃。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对待科学之道、民主之道,我们后人真达到孔子的境界了吗?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又曰:见贤思齐焉。又曰:当仁不让于师。对待东洋人、西洋人,我们果真以他们为师了吗?真正学到了他们的好东西,超过他们了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真正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感到时不我待,做到惜时如金了吗?……如果,古圣先贤所教导,我们没有做到,又有何理由将我们落后的账算到古人头上?放着古圣先贤的食粮不吃,还成天叫唤饿,这叫什么道理?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