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一首《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引起各界关注和争议。焦点之一直指歌曲性质:歌词是否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要义?笔者认为,此歌意在“励志”,我们将其归入传统的爱国主义范畴的确有点牵强。 我认为,即使以“励志”为划分,周杰伦此歌被作为官方教育
机构向学生推荐曲目,仍是一件具有相当可供解读内涵的标志性事件。其要点在于,官方教育机构正式对未成年人中客观存在的流行文化予以正面回应,也表达出了政府对未成年人流行文化汲取和某种引导的意图。在全社会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与有效道路的背景之下,这种努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属于未成年人的流行文化,虽然污泥与珠玉并存,但亦有可取之处。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中抽取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部分,为教育所用,积极拓宽德育教育的诉求层面,从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公民理念、健全精神等多个层面塑造完整的社会公民,可谓一种积极而理性的探索和选择。 相反,如果我们现在再一味回避流行文化,继续沿用传统的空洞乏味的爱国主义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和手段,难免使“教育”与“流行”继续各说各话,势必会遭到孩子们的拒绝。 有意思的是,《蜗牛》入选爱国主义教育曲目,反响强烈的多是各界的成年人,在未成年人当中激起的心理波澜却相对小得多。因为他们心中,早已持一种“花自飘零、我自流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态度,这也证明了未成年人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隔阂和不信任。端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