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高大的充气拱门、越来越排场的演出阵容、越来越花哨的宣传材料、越来越雷同的内容……这是时下3·15活动给人们留下的一个共同而深刻的印象。近几天来,透过一幕幕热闹的“3·15”活动场面,记者发现:现场受理投诉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现场活动的表演性和商业性却在不经意间变得多起来。
“
3·15”越来越“冷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3·15”刚刚走上街头之时,一条横幅、两三张桌子、几名工作人员,同样会吸引来蜂拥而至的投诉者。
一位从事多年消协工作的老同志说,那时一场活动下来,能接待几十甚至上百位消费者。而如今,记者这几天跑了近十处市、区组织的3·15活动现场,每处受理投诉的工作人员提供的接待人数多的二十多人,少的甚至只有几人,这其中专程跑来投诉的只是少数。
现场还用“老道具”
投诉者的减少,使得这种原本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场活动悄然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在一处现场,记者发现假劣产品展示台上的一瓶啤酒的日期竟然是2000年。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展品平时“睡”在库房里,每年一到3·15就会拿出来演示一下,已成了3·15的固定道具了。
“冷清”透射社会进步
据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广大消费者的法律维权意识普遍提高,遇到问题马上会找商家、消协或执法部门解决,不像早些年那样非要等到“3·15”才投诉;二是这些年工商、消协、质监等执法部门,广开投诉受理渠道,使得大量投诉在平时就能得到有效解决;三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厂家产品质量意识、信誉意识增强,一旦发现投诉很快能着手解决;四是新闻监督作用巨大,成为解决投诉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3·15”现场投诉量不大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形式化宣传得改改
市消费者协会李坤兴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信息传播方式受限,赶大集式的宣传方法非常有效,对宣传消费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飞速发展,电视、手机、报纸的普及到户,投诉渠道的迅速扩大,这种方式正在流于形式化。
据介绍,市消协正在积极探索其它更好更有效的形式来纪念宣传“3·15”。比如,在全市基层建立更多的消协受理投诉分支机构,让更多的消费者“足不出店”就能够解决问题。
李坤兴表示,他正在考虑明年“3·15”不再搞大型的现场宣传活动以及专题晚会,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为广大消费者解决“鉴定难”等投诉难点、热点问题上,为全市消费者办更多“实事”。记者
阎格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