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精兵简政的目标,必需要从精官和减官做起。现在,平均每26位平民就要养活一名官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摆出了这个数字,呼吁应该再次精简官员。
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官员队伍现状。但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这样的数据,分析形成这样状况的前因后果,从而找到合
适的路径进行改革,简单化看待官民比无益于社会。
在此问题上,我们除了考虑数字外还要考虑其他价值。改革开放之前,官民比是1∶67,现在是1∶26,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越改革越糟糕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虽然付出了官民比上升的代价,但是我们取得了其他的价值。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基层绝大多数教师是民办教师,他们吃不到财政饭,而现在民办教师已经转为了公办教师,成为县乡两级财政单位中吃财政饭人数最多的群体。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以前的吃财政饭少,财政成本低,是以民办教师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只看付出的成本,而不看社会的收益是相当不智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历史性地看待官民比。“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1:26,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笔者认为简单地将现在的官民比跟二千年前西汉的相比较并不恰当。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于政府管理的需求并不一致,在自然经济的情况下,政府的职能单一,官民比不高是正常的,而社会越发展,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就越迫切,人们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也就越多,此时官民比上升也是历史的必然:香港小政府大社会为世界所称道,但即使如此,在这样一个六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却有着一支三万多人的警察队伍,但是人们并不感到有什么不恰当,反而感到惟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
笔者并不讳言行政体制人浮于事的痼疾,以及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但是改革的目的应该是达成善政,而不是简单的计较官民比。当一个社会达到善政,也就是能够维护每个人的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时,其官民比就是恰当的。任何期望通过对历史的比较,进而通过简单的数学换算来得出一个官民比的愿望,虽然美好但都是不切实际的。
精简官员的愿望虽然美好,但是如果不将其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将其与社会、经济、政治及人权事业的发展历史性地联系起来,易于产生简单而极端的看法,也非社会之幸。
作者:邹云翔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