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做强做大已成为目前我市广大民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对照近几年我市评选出的民营企业“百强”名单,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种现象:陌生的面孔不断出现,熟悉的面孔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一些原先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有了这些强势民企的身影。
新面孔不断
出现,是近几年我市“百强”民营企业名单中最直观的变化。在2000年度的“百强”民企名单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已从2004年度的“百强”排名中消失,被其他企业取代;另外,2000年度“百强”民企排名前10位的企业,竟然没有一家能在2003年度“百强”前10位中占据一席!而青岛广源发集团、青岛变压器集团、青岛特种汽车集团、山东六和集团等一批新面孔跻身前列。
规模是衡量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单个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是其经济实力的基本表现。从营业收入看,2000年度“百强”民企还普遍偏小,如排名前列的青岛金王集团营业收入(创汇)为4300万美元,这个数字如放在2004年度已排到45名之后。2003年度,“百强”前30名的民营企业总营业收入为2781630万元,户均92721万元,2004年度已上升到3665790万元,户均122193万元,仅一年时间,前30强营业收入平均每户增长29472万元。
另据统计,2003年度“百强”民企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为74户,而2004年度的“百强”营业收入全部在亿元以上,“百强”之外还有48家企业营业收入也超过了1亿元。
与此相对应,单个企业的规模也呈现快速膨胀态势。如,2000年度,青岛康大外贸集团的营业收入为4.76亿元,而到2003年,其营业收入即上升到8亿元,去年更达到11.5亿元;青岛广源发集团2003年的营业收入为40亿元,去年则达到60.5亿元。他们的快速发展,是我市广大民营企业的缩影。有关人士认为,尽管我市还没有出现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民营企业,但以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就会有一些企业跨越百亿元的红线。
是否能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出现强势民企的身影,是考量民营经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是否完整的重要因素。在2004年度“百强”民企中,以化工橡胶产业为主的有7家,以机电为主的28家,食品18家,纺织服装4家,投资1家,商业服务业3家,房地产业22家,包装业3家,鞋业1家,木业1家,其他行业12家。从这样的分布可以看出,制造业明显占有主导地位,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也比较突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还没有发展到进入“百强”的实力。
不过,在“百强”民企中,目前已有不少企业把经营范围扩大到多个领域,甚至是先前政策不允许、行业门槛很高的一些垄断行业。如青岛广源发集团,从一个废油加工厂起家,目前已形成一个以沥青为主导产业,拥有23个企事业单位及一个石化工业园,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其油港码头项目以及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共同组建公司进行的干细胞移植课题开发和应用项目,都令人赞叹。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水电、公路、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领域,还将会有更多民营企业的身影。
“百强”民企排名每年都在变,从这种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发展,是希望,是活力,是我市民营企业一步步强大的足迹。(本报记者刘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