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经济日报》报道,同样是关注大品牌、大项目,但如今青岛市关注的重点和过去有了质的区别:过去主要关注大名牌、大项目本身的发展,而现在重点是关注与之相关的整个产业集群纵向和横向的完善;过去主要关注优惠政策,现在则主要关注生产率和跨公司间的联系。以名牌企业众多闻名的青
岛,正在通过搭建六大产业集群的平台,催化增长方式的“蝶变”。 青岛为何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认为:“企业变大后,要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集群是最具战略意义的选择。城市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也要靠集群。”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大品牌拉动。立足于已有优势,青岛市委、市政府初步确立了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港口六大优先发展的产业集群。对此,青岛市市长夏耕明确要求:“政府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一条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与生态环境和谐,市场、企业、政府三者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子。”
青岛对六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详细规划,既考虑垂直面,使同一集群相互独立的不同产业部门间实现上下游的集合,强化产业链延伸和相关行业配套的拉力;又考虑水平面,将集群发展所需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在空间上集中规划设计,形成集群发展的服务系统。规划还特别明确了企业和政府的职责。同时,还制定了《鼓励大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研究出台了22条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目前,青岛的产业集群基本上呈现出三种模式:海尔模式,是典型的名牌叠加型集群,以三洋、爱默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企业集聚在海尔周围,形成了一个以家电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即发模式,是非典型的名牌叠加集群,它凭借针织行业的突出实力集聚了众多国际名牌大公司,形成了面料和服装两头的名牌集群;中船重工模式,是典型的大项目集群,随着中船重工有关研发机构新增的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用配套总装能力逐步向青岛转移,一大批配套厂和科研院所积极跟进,其他知名企业也闻讯而来。
为鼓励更多企业成长为足以成为集群核心的大品牌,从而形成更多产业集群,青岛还为企业设计了三步走路径:第一步,打造品牌;第二步,品牌扩张;第三步,成为集群核心。但他们极力避免出现不具备发展集群条件的企业急于求成,“在自己品牌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贸然搞集群,只能吸引来一批低层次的企业参与,结果可能是越集越坏”。
(原载2005年3月3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