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刚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和历数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会使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收获、倍加珍视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备感精神振奋、激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从今天起,我们开辟“回眸与展望”专栏,将就国企改革、名牌战略、惠农新30条、利用外资、民营经济发展、城市精神、文化体制改革等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问题,与读者一起回顾成就、展望未来,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信心、同心同德,共同推动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翻开“青岛国企改革”这本已然十分厚重的史册,追溯政府、企业与职工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共同走过的艰辛历程,我们会在把握青岛国企改革清晰脉络的同时赫然发现,这座城市十几年来围绕国企改革不断播撒的种子,如今已长成高大的、整齐有序的“行道树”,为我市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示着更为远大的前程。
假如,用最为简约的方式来表述青岛国企改革的过去与未来,我们可以这样说:青岛国企改革取得“七大进展”,力争实现“五大突破”。
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04年底,按照市属工交527户企业总数计算,我市的国有企业已累计改制退出398户,改退率为75.5%,国有资本总量已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资本总量的41%。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国有资本在逐年降低的同时,还加快向大企业聚集,去年全市十大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769亿元,占全市的30%,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73%;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的36%;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市的49%和43%。
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我市国企改革的健康形态,这表现在,我市的国企改革越发紧密地与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与增强、放大国有经济控制力有机结合起来,与转换经营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合理安置职工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我市国企改革的这种健康形态,又具体“渗透”在“七大进展”之中。
大企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在实现产权多元化方面取得进展。这些年来,青啤、黄海橡胶等大型国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国风药业、黄海制药等大企业积极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捷能汽轮机公司等企业“保留部分国有股,职工和经营层买断其余股权”,铸造机械集团等困难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盘活资产,使我市的国企改革方式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动人景观。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退出步伐加快。到去年为止,我市绝大多数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的企业基本由工厂制完成了公司制改造,进入了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去年,全市共有132户国有中小企业进入改制退出程序,同时,一批整体改制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对资产经营公司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推进。近年来,我市各资产经营公司、市直企业集团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发展稳定双线推进、突出优势分块发展、整体退出引资重组、增量重组、母子结构”等多种方式研究制定改革方案,目前多数改革方案已经进入论证阶段。
“三个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市已搭建起推进国企改革的强有力的工作平台、统一的资金平台和加快国有资产变现的产权交易平台。
严格程序,在改制的实践中不断规范。近年来,我市对国企改制的全过程进行了规范,及时出台了《关于调整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程序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国有产权公开转让有关问题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建立督查协调机制,保障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和推进。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市已建立起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市政府派出的各监事会主席、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个层次的督查工作体系,切实推进国企改革。
而记者近期从市国资委了解到的信息,表明了青岛国企改革的未来风向———今年我市的国企改革,将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力争实现“五大突破”,确保全市国企改革在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
这“五大突破”包括:国有大企业改革,将以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在股份制改造和产权多元化方面取得突破;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将在退出竞争性领域、引进民营资本、实行社会化改造、属地化管理和规范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国有困难企业,将在加快退出市场方面取得突破;资产经营公司,将在做实、做强独立市场竞争主体方面取得突破;市政、交通等企业,将在整合公共资源、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