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提供的一份专项调查显示,去年以来,我市在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女性就业工作,为女性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促使女性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层次逐渐提高。据统计,在2004年末我市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从业人员达到88.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8万人,增长7.8%,占全社会单位
从业人员的42.8%。但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有关问题也表明:女性就业,还需在发展中加强。
近七成女性从事第二产业
由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我市女性从业人员大幅增加。
据统计,2004年,我市第二产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61.35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增幅上升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26.96万人,同比增长2.3%,增幅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女性从业人员为0.31万人,同比下降25.2%。一、二、三产业中的女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0.4%、69.2%和30.4%,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2和1.6个百分点。
外企为女性就业主渠道
2004年,我市国有、集体单位女性从业人员减少,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 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有81.7%的新增就业女性在外商和港澳台商企业实现就业。
有关资料显示,在2004年末全社会单位中,国有单位女性从业人员为16.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2万人,下降2.5%,占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37.2%;集体单位女性从业人员为5.99万人,同比减少0.36万人,下降5.6%,占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的33.4%;其他单位女性从业人员为66.37万人,同比增加7.16万人,增长12.1%,增幅上升6.6个百分点,占其他单位从业人员的45.7%。其中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32.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1万人,同比增长18.8%,占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的69.9%。
高技术行业女性大增
随着我市女性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女性在信息传输、科学研究、教育、卫生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行业的就业人数大量增加。
据统计,2004年末,我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增长44.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0.6万人,同比增加0.17万人,增长40.9%;教育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6.42万人,增加0.89万人,增长16.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2.72万人,同比增加0.27万人,增长11.2%。
纺织业女性最有竞争力
2004年,我市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其中纺织业以及皮革及其制品业等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成为女性最富有竞争力的就业领域。
在2004年末我市县及县以上城镇单位中,制造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40.21万人,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纺织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7.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万人,增长21.8%;皮革及其制品业女性从业人员达到7.12万人,增加1.11万人,增长18.5%。目前,纺织、皮革业女性从业人员已占制造业女性从业人员的36%。
两方面加强女性就业
我市女性从业人员比重低于男性,是2004年我市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提高女性从业人员比重,应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公平竞争机制,首先要保证男女劳动力之间的公平竞争,在招聘、培训、晋升、退休等方面反对性别歧视;其次要保证用人单位之间的公平竞争,以提高女性就业率,特别是缓解下岗失业女性的就业压力。
第三产业女性从业人员增幅趋缓、比重有所下降,是2004年我市女性就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据分析,第三产业女性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缓慢、比重下降所造成的。相对来讲,第三产业尤其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其产业规模较小,劳动力密集,比较适合女性就业,但女性在这些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呈现增速趋缓、比重降低态势。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应将如何扩大女性在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使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列为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本报记者
刘芳滨 通讯员 于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