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5日),本市大部分中小学完成了期末考试,现在各位任课老师开始忙着填写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个生物老师教6个班级,一位音乐老师教了10个班级,这意味着这些连认识每位学生都难的老师,现在要给四五百个学生写评语,压力可想而知。
&nb
sp;[现状]音乐老师无奈“抽样”写评语
昨天,本市南区一所初中的音乐老师告诉记者,这学期她任教10个班级的音乐课,期末考试结束了,下周四学生们返校拿《成长记录册》,如果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册》都要填写,她必须在5天内写400多篇评语。
这位老师向记者抱怨道:“我最头疼的是初三的学生,音乐课大多被其它学科老师要走了,一个学期下来才上了四五节,连学生和名字都没对上号,对大部分学生印象模糊,更谈不上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怎么写评语?”她只能在每个班级抽取20%—25%印象最深的学生填写。
该校教导主任助理也有困惑:“教师的工作量上升倒也算了,关键问题是这样到底有多大意义呢?这位老师初中四年选取的可能总是这些学生,而大多数表现并不出众的孩子无法得到老师的评语,这样能有什么帮助呢?”另外,像历史、地理、体育、劳技等每周只有一两个课时的学科,老师也只能采取类似的方法。
老师同学“真心话”只能忍痛删去
“为什么到了期末才写‘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而且只有这么一点空白的地方好写?”黄浦区某校高一年级的一位家长近日找到班主任老师,抱怨《成长记录册》上留给老师和家长填写评语的地方太少,希望有更多的空白留给平时的家校交流。
这位班主任也告诉记者,《成长记录册》中“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自己的话”和“同伴的话”四栏集中在一页上,有些“真心话”只能被忍痛删去。此外,这一页是到了期末才要求填写,“其实,平时看到同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成绩有了提高,就很想为他的成长留下记录,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却在《成长记录册》上找不到填写的地方。”还有的同学某阶段上课经常开小差,当面指出可能会损害他的自尊心,如果《记录册》上能有地方让老师给他写几句提醒,并让家长读到,效果会更好。
《家校联系手册》分解期末压力
记者昨天从金苹果学校了解到,由于《成长记录册》上部分项目比较繁琐,如果每位老师都要填写这些《成长记录册》,老师减少很多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此外,《成长记录册》上也不能反映学生每周的学习、尊师、守纪、健康等方面的情况。于是该校自制一本《家校联系手册》,反映每位学生的每周情况。
金苹果学校小学部贾志敏校长介绍,《家校联系手册》包括:每位学生一周的学习状况、尊师守纪、身体健康、班主任一周述评、班主任提醒、班主任需要家长配合的建议以及学生在家表现情况、家长意见、家长对学校建议等。老师、家长每周都必须填写《家校联系手册》,不仅分解老师期末填写评语的重担,也及时客观反映了每位学生的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
[观点]市教研员:提倡分批分阶段评价
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徐淀芳说,今年是《成长记录册》推广使用的第一年,老师的工作量增加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有价值的工作量,增加也是需要的。填写《成长记录册》不提倡老师只在期末时才填写,也不提倡每位老师每周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记录,应该结合教学进度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及时自我反思,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分批分阶段填写方法。教研室也给学校提了一些分解填写工作量的建议,学校可以每4周-6周进行1次家校联络,每次由不同科目老师负责,整个学期下来,家校联络的次数不少,但是每个老师分摊到的工作量其实并不多。
针对体育、音乐、美术等部分学科老师教授的班级比较多的现状,徐淀芳指出,各个学校可以灵活处理,可以对学生进行分批评价,或者进行“抽样”评价,这样可以促进老师有意识认识更多的学生。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的介入也将大大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现在,市教研室正在设计、制作电子版的《成长记录册》,专门设有老师留言的版面,可供老师填写平时的评语。对于目前使用的《成长记录册》的一些不足之处,制作中的电子版《成长记录册》将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记者杨玉红 实习生王晓岚)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