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月22日电(记者茆琛)“在课改中,教师不再是教书的机器,而是充满思想、充满创造力的鲜活生命。”小学教师曾玉凤在谈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时,脱口而出。重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一批理解课改、熟悉课改的“研究型”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
nbsp;“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放学回家却因为空调预热而不能马上享受舒适的温度;上学路上,突然想起电脑、台灯、电水壶没关,怕引起麻烦,又来不及返回家中……”重庆一名高中生发明了依靠手机短信控制家电电源开关的“智能小管家”;这只是课改之后,重庆中小学生诸多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取得硕果的缩影。学生取得成果的背后,是重庆中小学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审视教师职业、研究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观念和行动中实现“脱胎换骨”的努力。
“如果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失败了,对于学校或者渝中区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100%的失败。”重庆渝中区教师黄兰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压力,促使教师开始对课改教学方法和校本课程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试行课改以来,重庆近十万名教师通过各个层面的教改培训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间彼此交流、集体备课环节有了明显加强。2004年暑假,重庆1000多名教师先后接受了课改培训。
通过培训了解课改,还需通过研究掌握课改。据介绍,目前,一批教师已成为课改课题的研究者和项目参与者,自觉形成了“课堂上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课堂上是否解决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的教研探索过程。“猎豹教育”是重庆求精中学教师王世群的课改研究“成果”,王世群提出两个观点:一是猎豹教育。要让学生像猎豹一样善于发现、追击目标(知识),并穷追不舍。第二是协同教育,老师和学生协同发展,在教学上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没有权威只有争议。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培养敢于挑战的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求精中学校长庞静介绍说,王世群对课改的研究,鼓励着学校所有教师。在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由课改理念的执行者,转变为课改的参与者。目前,仅该校就有近十项在研课题。其中不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等项目的子课题。
结合课改中的课标要求,重庆市各个学校教师对在校本课程的编写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批开拓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的教材脱颖而出,《重庆大轰炸》和与红岩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成为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重庆兼善中学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更是首次将《孟子》引入初中教学,引起国内其他省市的关注。
教育部课改专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罗星凯在对重庆课改实验区进行调研后认为,课改实验阶段,重庆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新的提高。教师由课改初期由兴奋到困惑的心态,转为由探索到反思,课改初期的疑问在随后逐渐找到了答案。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在专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课改引导教师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思考什么;实实在在地关注后进学生,展现出专家型教师的风度。他认为,教师是关系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成功转型,意味着更多学生将从课改中受益。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