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年1月8日,总部位于杭州的华东地区最大平价连锁药店天天好大药房正式登陆北京,3000多平方米的第一分号成为北京目前最大的药品单店。这个华东地区的“药价杀手”进京伊始,就打出要将京城药价整体下调10%的旗号,首日客流量达到2万多人,创出北京药店开张之最。
然而在一片人头攒动的红火场面背后,“天天好”却遭遇竞争对手的恶意收购。开业第3天,150多种畅销的药品和保健品断货,20多个药品生产厂家停止续货,30多个厂家和供货商要求上调药价。这家平价药房在北京遭遇的压力和阻力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平价店是否不正当竞争
对平价药店充满敌意的药品零售业内人士认为,平价药店破坏了药品原有的利润空间,利用大量从厂家进货的方式降低进货成本,使得普通药店根本无法生存。
对于“天天好”遭遇的困境,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加以引申,焦点集中在“北京的药店原来过得太舒服了”。
《中国青年报》在题为《医院高药价养懒了北京药店?》报道中指出,“问题的根子在于我国特殊的'以药养医'制度。医院的高药价养懒了我国的药店。那些在北京有一定规模的大型药店,虽然可以从更高级的代理商甚至厂家直接以较低价格拿货,但他们却不愿意放弃高利润,反正价格比医院低就有人买”。
本报记者就“天天好”事件,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某药店的负责人。该人士表示,众多药品零售业内人士对平价药店充满敌意完全正常,“平价药店的出现破坏了药品原有的利润空间,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他们利用大量从厂家进货的方式降低进货成本,使得普通药店根本无法生存,而且现在为数不少的药店还争相模仿此经营方式。而某品牌药品的销售代表则告诉记者:“他们以这样低的价格售药,在药店里卖的价格比我的批发价格还低,打乱了药品市场价格,不收购行吗?”
针对平价药店的经营方式,本报记者请教了另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她说,平价药店所推崇的营销概念不仅仅是价格。平价药房是一个立体的经营模式,它包含了与生产厂商的合作、大规模集中采购、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等等多个层面,这种模式借鉴了百货大卖场的运作经验,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这种经营方式当然会对整个业态形成冲击,从而出现药品价格战。在普通药店以及一些药品销售商看来,平价药店就是在进行不正当竞争。
药品销售谁的利润最高
我国药品价格经国家11次下调,降幅已达17.6%;现有的平价药房价格平均降幅大多为45%,依然有10%左右的利润。
进货需要9个环节
普通药店以及一些药品销售商都感到非常委屈,那么,药店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本报记者首先就药品进货流程问题,采访了某药店的勾女士。她透露说,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手中,无论是经过医院还是零售药店,都离不开9大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权的大型批发企业——全国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药事委员会认定各科室上报的采购计划(或向零售药店支付进场费)——医院药剂科科长(或零售药店配送中心)——医生(或零售药店店长)——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或零售药店店员)。
平价店赢利常靠返利
至于平价药店的利润,勾女士告诉记者,“平价售药是靠卖出数量赚钱。”有些平价药店是通过减少药品从生产到销售给老百姓的中间环节,来压低药品价格。比如某一药品的出厂价是10元,通过批发商进货的价格可能变成12元甚至更多,而与生产厂商直接合作,平价药店的零售价格也可以是12元,无形中对通过批发商进货的普通药店就构成了压力。还有些平价药店选择与药品生产厂家更为紧密的合作,他们不通过零售药品直接获利,而是挣取大量销售药品后从生产厂家得到的返利。不过平价药店必须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实现平价售药。
药价至少可以缩水45%
记者进而从药品生产厂家了解到,36片装盐酸二甲双胍片剂生产成本仅为2元,出厂价是3.63元,在平价药店的售价是4.2元左右,而到了普通药店的价格却变成了4.8元。又比如12片装的生产成本仅为2.4元,出厂价是7.03元,在平价药店的售价是8元左右,而到了普通药店的价格却变成了9.3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普通药店从药品批发商处进货高于从厂家进货的价格,这两种药从批发商处进货的价格分别是4.17元和8.09元,普通药店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利润。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医药企业6700家、批发企业16500家,医药行业走入了一个“生产企业少、批发企业多”的怪圈;我国药品价格经国家11次下调,降幅已达17.6%;现有的平价药房价格平均降幅大多为45%,依然有10%左右的利润。这说明药价至少可以缩水45%,部分药品之虚高定价甚至达到70%。
普通药店枪口该对准谁
“天天好”负责人表示,药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占市场份额80%的医院,而不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同行。
有数字表明,北京目前共有药店1600多家,其中700多家为单体药店,1100家为会员制药店,而平价药店的数量可能不超过100家。这1600余家零售药店面对的是120亿元的大蛋糕。据悉,北京目前每年的药品零售总额是120亿元,零售药店只占到30亿元左右,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余下的80亿到90亿元将逐步流向零售市场。
这是怎样的盛宴!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女士的话来说:“我们的药店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浙江“天天好”大药房总部的谢晓威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100多万人口的杭州市尚且有六七家大卖场,有着1000多万人的北京市,“开30家都不为过”。因此,北京市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远远不足。
谢晓威希望北京的同行们能把目光放长远些。首先,这种缺乏竞争的格局肯定保持不了多久,即使“天天好”不来,也会有其他人来打破坚冰。其次,对于药店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占市场份额80%的医院,而不是和自己同样处于起步阶段的同行。
开业几天来,拿着处方单来的顾客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天天好”抢了医院的生意。“这才是我们应该共同去争取的市场。”谢晓威说,“天天好”欢迎竞争,只要不是恶意的。
按照谢晓威的预计,2005年的北京药品零售市场肯定会硝烟四起。为了保证货源,“天天好”现在实行异地调货,北京不给找浙江,浙江不给找新疆,反正供货商总能找得到。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的货源能满足80%至90%的顾客要求。(王辰
赵王月)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