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而对于这个寒冬里温州乐清的奶农来说,他们咽进肚子里的是苦水,挤出来的是眼泪。
2004年8月12日,强台风“云娜”袭击乐清湾,15个小时狂风暴雨肆虐之后,清江镇养牛专业户吴中银的“振发畜牧场”牛棚屋顶被台风刮倒,当场砸死6头奶牛。
三个月之后,11月10日早上,
天下着大雨,吴中银和往常一样,跟他雇佣的两个帮工挤完了牛奶,准备送往20里外的大荆镇的小家伙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小家伙)。
但小家伙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他,根据公司技术人员检验,发现吴中银送来的奶有“掺水掺假”问题,“奶不用送了”。
吴中银对记者说:“我的奶卖都卖不掉,还掺什么水啊,一瓶矿泉水都卖2元,我给他们的价格只有0.9元一斤。”
也就在同时,邻村另外的10多家奶农也接到了小家伙的拒收通知,其中乐清奶农协会会长傅昌友家的牛奶也在拒收之列。
一时间,200多头奶牛每天生产的几千公斤白花花的牛奶没有了去处,奶农们开始把牛奶分给附近的村民喂猪,甚至倒进阴沟。
这已经不是温州奶农第一次倒奶了,第一次倒奶是发生在2004年6月28日。
奶饮料企业的角色
在2004年4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曝光后,浙江省的苍南、泰顺两县和乐清市相继被查出是劣质奶粉的“原产地”,包括乐清“虹桥”和“赛诺”乳品企业在内的5家奶粉生产厂家全部被查封,小家伙因为是当地“重点企业”没有受到牵连。
2004年7月,由于产业链断裂,160多户奶农每天生产的15吨鲜奶没有去处,“牛奶喂猪”、“牛奶浇地”成了当地报纸的新闻。
2004年7月8日,小家伙做出惊人之举,以每公斤2.2元的高价收购乐清奶农的牛奶。他们召集100多户奶农在雁荡山举行了一个采购洽谈会,意在独家垄断当地奶源。“这个价格比过去收购价还多了0.3元,超乎大家的想象。”傅昌友第一个跑上主席台和小家伙签订了购销意向书。
“因为我感觉这是一个机会,你看,现在国内的奶业,伊利也好蒙牛也好,全部都用的是鲜奶。”2004年7月15日,也就是奶农们第一次倒奶事件发生的时候,小家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笃华高调出现在央视的《经济半小时》。
这个时候,包括傅昌友在内,没有人能够想到,4个月之后,他们的牛奶仍然要倒掉。
“事实上,我们企业以做还原奶为主,从成本考虑,用鲜奶做原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成本增加。”小家伙的三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现在牛奶行业都在用奶粉作原料。他们强调,小家伙的“奶饮料”生产工艺不是奶粉兑水而成,也不是以鲜奶作为原料。他们的生产工艺,用行话讲,叫“还原”。
奶农们的尴尬
“我们现在知道了,‘小家伙’并不需要鲜奶做原料。说牛奶掺水掺假只是找个拒收的借口而已。”被乐清106户奶农推选为会长的傅昌友说。
“106户奶农偏偏选我当这个会长,现在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牛杀了,会长也不当了。”
傅昌友告诉记者,自己养奶牛之前做过15年的供销员。
据傅昌友透露,乐清市为了缓和农民情绪,将原先勒令关停的“赛诺乳业有限公司”更改为“金牧牛乳业有限公司”,恢复了他们的生产,这也意味着“解决”了奶农奶源的出路问题。
2004年11月19日,奶农与小家伙经过多次协商无果。17户奶农再次聚集到清江镇镇政府。镇党委书记廖凯峰表示,政府不能压企业一定要收购农民的牛奶,而且小家伙又不在本镇辖区。廖凯峰提出,镇里食堂可以帮助消化一点牛奶,尽量减少农民的损失。同时,镇里也向上级政府请求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但乐清市政府认为没有理由。
记者在走访企业和农户中发现,在这个“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中,看上去是相互依存关系,但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和供求关系的信息不对称,合作环节始终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
事实上,“雁荡山会议”承诺之后,公司和奶农并没有签订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供销合同。出现了撕毁诺言,导致奶农和“小家伙”的互相不信任,最后出现利益纷争,实际上最终“受伤”的还是农民。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进程中,乐清市以低压电器为主的制造业使这个沿海农村变成土地稀缺的黄金地带,畜牧业已经处在工业化发展的边缘。
长期从事温州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的温州市委党校朱康对教授认为,由于农业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在世界各国家农民都是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各国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和扶持农业政策方面各自不同,比如一些西方国家在支持农业发展上都给予很大的政府财力支持,农业保险也是由政府给予补贴。
侵害农民利益或因土地问题引发纠纷是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追求人均GDP增幅、工业产值翻番的游戏规则下,工业化进程导致农业成本上升。
相关链接
温州牛奶业钩沉
在温州历史上,有一个叫吴百亨的人。
1925年,英国“纳司而英瑞”公司出品的“飞鹰牌”炼乳在中国设代理商,垄断市场。在温州,“飞鹰牌”炼乳也是热销商品,顾客争购,市场脱销。
当时是药房伙计的吴百亨也看到了奶业的机会。他花了一年时间,研制出用熏烫蒸发法炼制乳品。随后,吴百亨在瑞安飞云江入海口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炼乳厂,取名“百好”炼乳厂。
富有实业报国情结的吴百亨,以“白日擒雕”创意作为商标:一只中国人的手擒住英国人的飞鹰。
1926年秋天,工厂正式投产,国产“擒雕牌”炼乳上市,受到了消费者欢迎。“擒雕牌”炼乳在1929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荣获一等奖,1930年荣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眼看“擒雕”成了“飞鹰”的劲敌,“纳司而英瑞”公司特聘了一名叫葛福莱的律师,向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商标局提出申诉商标侵权,但最终败诉。1933年,“纳司而英瑞”公司指使福州亚士德洋行,购进一千多箱“擒雕牌”炼乳,将它们存放到变质后,投放到市场上销售。吴百亨得知此事,携两万块大洋赶赴福州,将所有变质炼乳高价买回,并将其沉入闽江。
吴百亨为此变卖了家产,损失占他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一。
1935年10月,“纳司而英瑞”公司老板希文和几名随员来到“百好”厂谋求“合作”,提出收购“百好”厂49%股份,但遭到了吴百亨拒绝。
1937年,“擒雕牌”炼乳产量增至2.6万箱,出口香港。1954年10月5日百好炼乳厂实行公私合营。1997年企业改制后,以品牌托管承包经营形式实行内部招投标,改制后“百好”厂承包者每年上缴国家利税1500万元、“擒雕”品牌使用费1000多万元。由于以出口为主,在阜阳奶粉事件中,该企业所受影响不大。(王孔瑞)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