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君
这几天,记者到一些政府部门采访,谈及日前本报开辟的“‘入世’三年点
击关键词”系列报道,谈及政府职能如何进一步转变的问题,有的同志说,为何不写写我市的“菜篮子”呢?“菜篮子”有大文章,“菜篮子”里的辩证法,对政府职能转变,不也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吗?
大与小:一家一户是小事,千家万户就成了大事
如今居家过日子,一日三餐无论做什么吃,恐怕谁家也不会为“三把韭菜两棵葱”绞尽脑汁、着急上火了。
可这些年,政府没少为“三把韭菜两棵葱”操心,不但每年初春仍然召开全市“菜篮子”工作会议,部署保障“菜篮子”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的各项措施,而且出台了包括“三把韭菜两棵葱”在内的“价格信息一日一报告,趋势分析一周一报告,阶段总结半月一报告”的“三个一”制度,时刻关注着百姓能否吃上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商品。
为什么小小“菜篮子”仍然是政府的一项沉甸甸的工作?
用副市长张锐的话说,不要小看“三把韭菜两棵葱”,因为“菜篮子”里的任何商品,都与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抓好“菜篮子”工作,这也是执政为民的一种体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菜篮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于百姓来说,“菜篮子”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晴雨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作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人说,中国人的“菜篮子”始终牵动着政府的敏感神经,成为衡量政府工作的“一杆秤”。这话并不过分。
正与反:“正弹琵琶”会者不难,“反弹琵琶”更显实力
源头治理,是发达国家保障农副产品安全的通常做法,人们称为“正弹琵琶”。但在我国,菜农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却与全国统一的大流通格局形成了矛盾,多年的实践证明,“正弹琵琶”面临挑战。
怎么办?
早在1999年,市主管部门在认真分析了我市“菜篮子”市场实际后,提出了“反弹琵琶”的思路,即从市场准入和退出入手,促进源头治理。
“反弹琵琶”的关键是在全市建立完善的“菜篮子”商品监测体系,对不合格商品实施销毁,把住市场“入口关”。
几年下来,“反弹琵琶”作用明显。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监测单位发展到了170家,遍布市内四区和周边城区市场,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安全。
2002年,这一措施为我市赢得了“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城市”的荣誉,“反弹琵琶”成为全国保障城市“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的通行做法。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光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增强老百姓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质量鉴别能力,把绿色消费变成大家自觉的行动。
市经贸委的同志说得好,培养一个成熟的消费群体,是关系到“菜篮子”工作成败的关键。只有老百姓的消费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引导放心食品的生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去年2月,市经贸委会同民政、文明办等部门,在全市开展了创建“绿色消费社区”活动,将“反弹琵琶”又推进了一大步。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66个社区铺开,覆盖了13万个家庭、36万居民。
“绿色消费社区”不但教会了老百姓什么是“放心菜”、到什么地方买菜、买到不合格的菜怎么保护自己,也让“菜篮子”这个“民心工程”更贴近了老百姓的心。
去年9月,全国人大食品安全重点建议办理组来青考察时,认为创建“绿色消费社区”活动实现了消费对流通再到生产的反作用,成为食品安全工作新模式,建议山东省推广这种做法。
快与慢:总想快些,反而慢了;看似慢了,反而快了
打开电脑,输入www.qdsm.net,便可以进入建立在青岛经贸网的“阳光食品工程”信息平台。这是市经贸委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集团采购放心食品而构建的。进入“平台”的卖方都是经过政府和市场认可的放心企业,买方在这里可以放心采购符合食品质量安全卫生要求的商品。
然而,“阳光食品工程”在前年刚推出时,并未马上引起广大买方的关注。当时,市经贸委的一位工作人员颇为着急,几次“动员”一些买方单位尽快进入“平台”采购,但反响并不强烈,个别买方单位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此,市经贸委及时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开展“菜篮子”工作也需要新思路、新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合理定位,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市经贸委摒弃了发“红头文件”,用行政直接干预手段“发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阳光食品工程”的传统方式,而是“另辟蹊径”。如,经常分行业、分系统召开座谈会,邀请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如何解决集团消费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详细介绍“阳光食品工程”的内容和作用。再如,多次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代表到进入“平台”的一些供应企业参观,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大家对符合食品质量安全卫生要求的商品的认识。
这些措施,看似慢腾腾的“温火”,但不断地点燃起买方单位参与“阳光食品工程”的热情。尤其是去年8月举行的联合采购招标活动,不但保证了集团采购质量,而且使四五百人的小单位,享受到了几万人大单位的“批发价”,吸引了更多集团消费单位加入到“阳光食品工程”中来。
目前,以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海尔等大型企业、国税局等行政机关为代表,31家“阳光食品工程”需求单位已采购放心食品八大类近百个品种,合同额达数千万元,使每天约有30多万人次的就餐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去年5月,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座谈会期间,商务部等11部委领导现场考察了我市“阳光食品工程”。他们认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的本质应该是提供良好的服务。青岛“阳光食品工程”的成功经验证明,政府有效的管理是融在良好服务之中的。
管与放:管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放开;放开,仍得把关键环节管住
长期以来,为了保证生猪肉质量,根据政府有关规定,外地生猪屠宰企业绝不允许进入我市市区市场销售,也就是说,市民“菜篮子”里的生猪肉不能有“外地货”。
但是,从去年12月1日起,我市打破地域界限,凡是符合政府有关规定的外地生猪屠宰企业均可进入我市市场销售。
放开的目的达到了,政府是不是就可以“神仙大甩手”,啥也不管了呢?
不是,市经贸委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认真研究了当前市场特点,明确主要管住三个环节:搞好入市备案环节,把好屠宰企业入市关;抓好查验换证环节,切实把好肉品入市质量关;抓好入门查验,把好猪肉零售环节入门关。
所谓“三个环节”的实质就是实施生猪肉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这是适应新形势下破除区域分割,放开市场、政府转变职能,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管理,保障肉品质量的一种创新模式。据悉,我市实施的这一模式,目前在国内各城市中是先进的。
其实,不仅仍要管住生猪肉的几个环节,对于整个“菜篮子”,政府也没有“大撒手”,尽管“菜篮子”已经是一个放开近20年的市场,但这几年来,市经贸委通过政府行为在这个不断放开的市场中,管的事情并不少。
———在全国率先创建了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由此成为国内第一个把集团食品消费纳入政府全过程专项监控的城市。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消费社区”建设,成为全国“三绿工程”建设中绿色消费环节的破题之作。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由市“菜篮子”商品质量监测中心总监控、三大市区蔬菜批发市场、四处产地批发市场检测室、162处零售市场及生产配送企业和集团消费单位检测点组成的三级无公害蔬菜监测网络体系。
———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推行了“菜篮子”不合格商品退出机制,以签订销毁协议书的形式,对市场上流通的不合格蔬菜实行协议销毁。
通过以上举措,不难看出,这几年政府对“菜篮子”管的是“越来越严”。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很简单:能否解决“菜篮子”商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成为政府在新形势下抓好“菜篮子”工作的关键环节,因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猪肉瘦肉精、海产品浸泡甲醛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等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拥有一个丰足的“菜篮子”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安全、放心的“菜篮子”。所以,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把该管的事管起来,而且必须做到管好管住。
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去年1至11月份,全市各监测单位共对14个重点蔬菜品种进行了34.64万批次的抽样检测,检出不合格蔬菜1209批次,共协议销毁不合格蔬菜10.1万公斤,价值15.01万元,销毁数量是前年同期的5倍,有力地保障了市场蔬菜质量安全。
根据市人大、市政协对“菜篮子”工作进行的市民评议结果,目前我市基本实现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的目标。
一位从事“菜篮子”商品经营的企业人士说,仅凭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菜篮子”质量安全问题的。我市的实践证明,抓“菜篮子”质量安全,关键要靠政府,要通过政府部门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才能解决市场机制自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