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记者 吕诺)
“读完初中,外出打工”“今天的辍学生,明天的贫困户”……
记者近日踏访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云南、贵州等地,这样的标语在城乡的围墙上、道路旁随处
可见。各地正千方百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为的是一个惠及千百万农村孩子、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教育面貌的战略目标:
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扫除600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建设寄宿制学校:让孩子进得来
“如果没有宿舍,我可能早就辍学了。”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中学学生苏洁霞说。她家住药草坪村,上学要步行近3个小时,多半是山路,还要过一条河。有了宿舍,她再也不必每天披星戴月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了。她指着不远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中的学生宿舍楼说:“9月份将有更多家远的同学住进宿舍。”
在我国西部边远地区,上学路途遥远是阻碍“两基”攻坚的一道坎儿,有的学生甚至一个来回就得四五天。据统计,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地区及牧区、半农牧区和荒漠地区,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
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已成为西部“普九”的瓶颈。为此,中央决定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计划从2004年至2007年新建、改扩建60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西部未实现“两基”地区新增130万初中学生和20万小学生“进得来”的问题。2004年中央已为这项工程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预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可达到454.9万平方米。
这项工程已初显成效,千万间整洁舒适的学生宿舍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很多人感叹:在西部,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扶持家庭贫困学生:让孩子留得住
大面积、深程度的贫困,使西部地区许多家庭连基本的教育支出都难以承担。贵州省88个县、市、区中,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部分民族地区贫困生比例高达40%;云南省有1050万贫困人口,其中特困人口286万,贫困中小学生大约150万人。扶持家庭贫困学生,是“控辍保学”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孩子“留得住”、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中央财政2001年起安排资金对部分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累计已有1700万人次中小学生获益。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中小学生杂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的“国家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从2001年开始每年约资助学生100万人。各级政府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加财政拨款,并鼓励捐资助学,贫困生资助范围不断扩大。到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望都能享受到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
在政府补助贫困学生的同时,一些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动员师生利用校园空闲土地和乡村划拨土地自己动手种菜养猪,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助困难学生生活费和学习费用,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能力。在贵州,“建好一个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贫困学生”已成为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共识和行动。
开展中小学远程教育:让孩子学得好
一台电视机、一台投影仪,一台电脑,一台刻录机——昆明市寻甸县羊街小学全校800多名师生这个学期终于拥有了一间简易多媒体模式电教室。
杨艳萍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孩子们都盼着每周那两次多媒体教学课,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特别好。老师们通过远程教育网观摩了很多全国各地名师的示范课,更新了教育观念,借鉴了教学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养。她说:“孩子们都说‘老师知识真渊博’,我说多亏了电脑和网络!”
城市里司空见惯的电脑和网络,在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却是农村师生了解世界的神奇之窗。现代远程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跨越千山万水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大大缩小了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让西部农村的孩子“学得好”,我国2003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截至目前,这两个项目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配备了7.8万套远程教育教学光盘播放设备、5.4万个卫星教学收视点、7500多个计算机教室。到2007年,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将基本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38.4万所农村小学将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3.75万所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
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农村学生将和城镇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