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一项心理健康研究显示,20-30岁的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其中以社会环境压力、工作压力、个人成就压力最为突出。对此,贵报在12月24日发表社论,认为人生压力加剧是一种社会危机,而“精神的自由和快乐,远比世俗的成功要重要得多”。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对于自计划
经济和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转型的当代中国来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乃是这一转型期的必然结果,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效率和小农社会的自然节奏,这种人生压力的加剧反而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清楚,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压力并不小,只是那时常常是吃、穿、住等物质层面的压力。市场经济颠覆了传统社会,物质的“低层次”人生压力被超越了,人生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得到“解放”,并越来越多样化、高层化,生活的烦恼也逐渐提升为“工作压力、个人成就的压力”,这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要求,也正是新时代的活力所在。
当然,市场经济时代,竞争的公平和自由同时也意味着对弱者的残酷和不平等,我们社会的制度设计,应该在学习、就业等方面让像残疾人朱慧锦那样的弱者免受竞争的伤害,从而在人生机会、竞争形式平等之外,兼顾实质的平等。况且,目前不少人过重的生存压力,其实是来自对于个人权利维护和发展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不够公正,这样压力的舒解只有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不是个体人生态度的调整,如去追求“‘道法自然’、‘悠然见南山’、‘夫天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人生境界”的精神快乐和自由。
要知道,无论是老子还是陶渊明、苏轼,提供的都是普通人很难体会到的诗意境界,他们的自由乃是一种境界快乐,无论诗人自己还是传统社会,都无法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处所,让它担负给现代生活中的人减压的任务,更是一种诗意的想象。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农业和自然为载体的类似诗意的自由和快乐已成为一种情绪、一个虚构和梦幻,它是人们面对都市风景和竞争时代喧嚣的世象而勾画出的一个乌托邦,给人们一点文化怀旧的安慰而已。
面对中国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经济,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新的生存状态。传统诗意的“境界之乐”只能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还是要在新生活经验中建立和寻找自己的快乐,而我们的着力点不是呼唤诗意,而是让体现公平与公正的多元开放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逐步完善起来。 (李万刚)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