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就岛城学生科普问题进行了采访,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的热情都不高。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以为
发展科技特长没有“好处”可言。
科普读物恶性循环
上周末记者在书城看到,科普读物的专柜是3个并排的书架,其中多为适合于中学生的系列丛书,可书架前却鲜有顾客。
青岛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伟告诉记者,主要以学生为消费群体的科普读物销售一直不佳,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买书,买的多是教辅、美术、音乐书籍,校园文学、漫画也都有火爆一时的情况,只有科普读物一直萧条。现在科普读物的产销已经进入恶性循环:买的人少,出版社就不愿意出;书出得少了,挑选余地小了,买的人更少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购书者,他们大多想不起家中有什么科普书,而不买科普书的理由大致相同———“没用”!
带着儿子买字帖的刘女士表示,与其在科普方面做精力和经济投入,不如给孩子培养些特长,比如写作、书法。
科普活动少人参加
“三年来,在全国创新大赛上,青岛孩子的小发明入闱的是越来越少。”在记者采访中,一位科普工作者(应其要求隐去姓名)向记者诉说了在学生中做科普的难处。
这位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上总有种说法,说没有学生喜欢读科普书,没有学生喜欢从事科普实践是因为孩子们对这些东西没有兴趣,实际上是因为大家觉得从中找不到“利益点”。他说,自己所在单位曾经组织免费的科普活动,给孩子们准备好活动材料,却没有几个家长带孩子来参加,而参加的孩子玩得都很尽兴。“很多家长都看到学钢琴学画画能升学,能加分,却以为参加科普比赛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在这方面费精力。”这位老师还透露,有很多在小学阶段对模型、机器人玩得很专业的学生,上中学之后因为家长勒令“收心”,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
科技特长升学受重视
在科技方面有所特长是不是真的没有一点好处?记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到,在眼下体育、音乐、美术在升学中成为加分因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背景下,科技大赛却成了加分的砝码。据了解,我市几乎年年有创新大赛获奖选手被保送至全国重点大学;省级学科竞赛获奖者,也有保送的政策;在中考当中,音体美等特长被加分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甚至被取消,然而只要是参加由教育局、科协等单位主办的科技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的,都能加分;此外,我市的几所重点高中,往往会提前录取一些在科技方面的好苗子,一些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学生,往往会被育才等重点中学跨区招收。记者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