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温州资本在2004年内实现了多次转向:“炒房团”在遭遇各地的围攻之后悄然转向:一部分投资转向了出租车牌照,变身为“炒车团”;而一部分早已介入山西煤矿运营,成了名符其实的“炒煤团”。但是,二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山西省已经开始了阻击“炒煤团”的行动,而“炒车团”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在
这些所有“炒作”途径走不通时,温州财团的大笔资金该往何处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温州财团为代表的社会“游资”正面临着“该往何处去”的现实难题。据12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金融专家估计,中国“游资”达万亿,而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进行的调查表明,截至去年年末,温州民间资本的规模为2770亿元。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方向,温州民间资本在当地的使用效率在下降,导致大量的资金成为“游资”,投资房产、外汇交易、能源等。据称,温州光个人资金便有100亿在全国各地投资房产。
显而易见,如此数额的“游资”,如果不加以引导,将势必会带来较大危害:大量的“游资”介入房地产投资,必然会进一步抬高房价,进而增加楼市泡沫,引发房产危机;而“游资”投向煤矿则可能加剧小煤矿的事故发生机率,带来更大的人员伤亡;游资又往往会因其投入的缺乏规划性,而造成了投资的随机性,这些资本在一些行业或产业的投入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而其资金的转向往往可能给其投资的产业带来危机。但是,如果严控“游资”的走向,则可能导致国内“游资”外流,将造成投资总额降低,社会财富的增速趋缓。
形成“游资”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一是投资领域狭窄,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时代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民间资本的一些壁垒,很多行业成了民间资本的“禁地”。尽管这些年来,民间资本的禁地越来越少,但一些地方上的政策放开还跟不上民间资本发展的步伐,由此就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无处可去的尴尬。二是民间资本在投资上已经趋于理性,逐步摈弃了一些低效的资本投入方式,转而谋求更为高效的投资方法和渠道;但在一定时间内又没能找到更高效的投资途径,致使资金闲置。而在此二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闲置资金的大量存在已经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增长,抑制了社会财富的增加速度,迫切需要一些更为有效的投资渠道和领域,来消化和吸收这部分资金,来实现资本或财富的增值。
与此同时,一些急需资金注入的行业或领域正面临着资金困境,政府在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建设速度趋缓、设施不够完善的弊端;而大批亟待发展的中小企业也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金困境,短期贷款的难度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
将“游资”引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渠道,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社会“游资”的利用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政府调控能力的一种检验。一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打破对民间资本的政策壁垒,引导民间资本转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另一方面,需要推动和完善民间融资体系和集资方式,提高民间资本的利用效率,让民间资本实现良性的循环,从而步入一个更加高效、有序的投资发展轨道上来。(刘利军)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