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一小学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既没有班长也没有学习委员,学生干部们不是协助老师“管理”同学,却是收受薪酬必须用心“服务”,因为他们要受到所有被服务人员的监督与公开评定,随时有面临“下岗”的危机。
据介绍,该班级的有薪岗位制度共设定了小当家、小书童、园艺师、信息员和美容师5个岗位,
每个月发放一次工资,同时进行一次公开投票评定,如果得优可得工资5元,良好为3元,一般则只有1元,而如果被评了差就要立即“下岗”,同时进行公开的竞聘上岗。至于“工资”来源,则是全班同学经常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的劳动所得。
小学生也搞“竞聘上岗,带薪服务”?咋一听,似乎有点荒唐。但转念一想:区区三五块的“工资”不过是象征性而已,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薪”,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联系现实再一琢磨,我甚至觉得这不失为一种班干部“选拔任用”的好办法了。
首先,它解决了班主任的“选干”难题,使“选干”问题简单化。
现在,班干部越来越炙手可热了。为了让孩子当上班干部,家长就像社会上的“跑官要官”一样,到处托关系、走门子,甚至于请客送礼。因为孩子总当不上班干部,竟有家长冲到学校对班主任大打出手!“官价”越涨,班主任的权力越大。一些有“经营”意识的班主任索性把它当成了“寻租”的手段,正直的班主任则为难不已。为了满足更多人的要求,有的老师只好不断开发“官位”资源,班长、组长,大家都带“长”,这委员那委员,个个当“委员”;有的老师则实行“轮流坐庄”制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班干部。
然而,上述种种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一,助长了孩子们的“官本位”思想;二,大家都是“干部”,也就都不像“干部”了;三,班干部应具有模范带头的作用,这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大家都当班干部实际上使班干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实行“竞聘带薪上岗”后,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再者,它让民主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岗位竞争、能上能下、带薪上岗等一系列做法传播着这样的理念:一,干部的“权力”来源于群众,因此应该对群众负责;二,干部是群众雇用的,所以他们要为群众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这是最生动的民主操练。这种亲身体验的效果比空洞的宣讲和填鸭式的灌输不知要好多少倍。而这个班的竞争上岗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小公民”,这对推进我国民主进程大有好处。
从近处看,“竞争上岗”让班干部的产生更加公平公正;从远处看,“带薪上岗”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盛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