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一月获50元报酬,他留下7元,将43元捐给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
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补助,他将大部分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
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他却申请先保留学籍,远赴贵州支教
;
在那里,他很孤独,“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但他仍然坚持下来……
他叫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近日,22岁的他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
[朴素报恩]
每月50元勤工俭学报酬,他捐了43元
“你校学生徐本禹,被列入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之一。”华中农大宣传部长彭光芒教授接到央视的电话,笑了。徐感动了无数人,也会感动中国。
时光回溯到一年前。去年5月,徐“弃研支教”的事在华农引起轰动。
高高的个儿、方脸庞、眼睛高度近视……这名普通的农家学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据徐介绍,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是作秀还是一时冲动?该校宣传部长彭光芒教授说,他当时与许多人一样,也抱着几分疑惑。但徐自有理由——
“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帮助别人”。徐说,“这个想法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大一那年,武汉秋意渐浓,同学们陆续穿起了羊毛衫,而徐还穿着单薄的军训服。同宿舍一名同学的父母看见后,执意将带给儿子的毛衣和毛裤分给徐。拿着柔软厚实的毛衣,他流下了泪水。“那时我在想,以后一定要尽力帮助像自己一样贫困的人!”感恩之心由此萌生。
他靠勤工俭学每月可获得50元的报酬。但他留下7元零花,将43元捐给山东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第二学期,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生补助,徐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有人资助他500元钱,徐将钱分别寄给了两名贫困生;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后,他取出2400元留给了系里的老师,定期寄给沙市的孤儿许星星作生活费。
大学期间,徐课余时间就刷盘子、值夜班、做家教……与此同时,他时刻寻思着帮助他人,以致学校不得不对他采取“特殊措施”——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还穿着单衣薄裤。按政策,徐这学期可以领到400元冬季特困补助。为防止他又把补助捐给别人,学校专门为徐买来一套棉衣和一双棉鞋。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