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是温瑞安的小说《说英雄谁是英雄》中的古代英雄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小说中的他虽是一介良民,且不懂经商与谋政之道,却因一手的飞石绝技令宋朝的权相傅
宗书很没面子,不仅是没了面子,还在王小石的一石之击下丢了小命。没成想,时过数百年之后,另有一位王小石同样声名显赫,这就是日前被许多媒体所竞相报道的、目前已因涉嫌受贿罪而被反贪检察官申请批捕的、在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任要职的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    王小石是干财务出身,担任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一职已有年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创立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从事筹备工作。也恰恰是拥有着决定许多公司能否上市圈钱命运的“生杀大权”,最终使得现实中的王小石发出了他那“雷霆一击”,而这一击最终“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让证监会很没面子,更是使原有的发审程序受到广泛的质疑。王小石的“一石之击”最终揭开了众多公司违规上市的真相———权利寻租。
   根据规定,在审核企业上市过程中,只有当参加发审委会议的7名委员中5名同意,才算通过。因此,一些申请上市的企业便想方设法获得审核本企业的委员名单,以便在会议前进行暗箱操作。王小石与他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其主要业务之一,便是向这些企业出售发审委委员名单。
   王小石涉嫌受贿40万
   消息人士透露说,“王小石涉嫌受贿的金额在30万至40万元之间,这也是其初步交代的金额,也是他在某一单业务中获得的‘报酬’。”“企业在上市前或上市后再融资时,一般都会有一个专门的班子驻守京城跑会,这其中,有相当情况下都是由公关人士为企业出面。”
   “公关”拿下奖励百万
   在以往,有不少公司的上市发行费用高达三五千万元。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只有一两千万元是给券商等中介机构的正常费用,而大多数则是不明不白的“公关”费用。而即便如此,企业在扣除整个上市过程中所花全部费用后仍获利不菲,这也是企业即使达不到上市条件,也要拼命公关的原因所在。
   据笔者了解,今年一家企业的再融资计划上报后,有竞争对手举报其财务造假、偷税漏税,达不到相关标准。然而举报材料被递交到证监会及发审委之后,企业很快就获得了这份材料,旋即派出专门人士驻守京城公关。为防止媒体过分炒作影响方案获批,该企业一方面阻止媒体刊发负面新闻,一方面加紧活动,使其审核提前。公司的相关人员甚至提前知道公司什么时候上会,是哪几位发审委委员审查其材料。最后的结果是,该企业比预定时间提前两个月过会并成功实现了再融资计划。
   “我现在的全部任务就是保证再融资计划的顺利进行,如果事成,公司将奖励100万元。”一位与该公司高层相当熟悉的记者这样转述负责该项目公关人士的话。
   财经公关有“潜规则”
   “企业上市是有潜规则的。”一家正在上市审批中的企业老总直言不讳,“其实我们就是怕麻烦。以前不知道上市的手续这么复杂,进入程序后才知道什么叫管理者。”
   据反映,每当有财经公关在中间斡旋时,企业“办事”会省下不少精力和时间。因为他们“人头熟,好办事”。
   笔者曾听一位知情人士讲述一家地方券商推荐企业上市的艰难历程。由于这家“倔强”的券商拒绝向相关部门“公关”,结果其辅导的公司审批文件三次递交、三次被拒,至今未批。试想,如果撇开公司质量的问题,单单就公关行为而论,若此类寻租行为不被杜绝,上市公司的质量又怎能得到保证呢?在不公开不问责的体制下,发审委委员仅凭着个人道德良心行使权力,谁又能保证这个“交易”的公正和公平呢?
   制度的先天缺失,使得企业为上市使出浑身解数,财经公关公司便应时而生。
   在发审委调查的关键环节,经圈内某知名人士的“点拨”,该企业聘请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做企业的上市顾问,负责向上公关,该企业终于涉险过关。谈及此事,这位董秘至今一声叹息:“我们也不想这么做,但情势逼人啊!”对于花了多少“公关费用”,这位董秘表示具体数字不便透露。但据记者多方了解,其公关费用保守估计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