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维护山东良好信用形象,是9000万齐鲁儿女的共同责任,也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动“诚信山东”建设的决定,更是将山东这个礼仪之邦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全省
上下以政府、个人、企业三大信用系统建设为抓手,将诚信建设贯穿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
社会信用靠政府信用推动
社会信用,靠政府信用来推动,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正是基于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诚信山东”,政府必须率先垂范,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通过政府的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诚信建设,成为我省诚信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1年春,以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提速”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省政府分三批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和压缩,精简比例高达61.7%。与此同时,3200多个政务中心和便民窗口在省市直部门和全省各市县建立起来。全省各级政府工作作风明显改进,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诚信来自于透明。围绕建设“阳光政府”,各级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等多种途径,面向社会及时发布政府规章、办事制度和政务信息,大大提高了政府运作透明度。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之基
近年来,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民中进行的诚实守信教育,在齐鲁大地日渐形成强势。在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商德商誉教育”活动。全省共有210多万名职工参加了学习和培训。
针对个人信用建设涉及面广,运作模式复杂的实际情况,我省注意从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入手,强化对社会重点人群从业经历、信贷消费、不良记录等个人信用征集。济南市为近万名回国创业人员、高新技术从业人员和企业法人代表建立信用档案,为建设个人信用体系探索了新路子。通过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全省个人消费信贷总规模由2001年的275亿元提高到2003年的833亿元,年均递增74%。
让不守信企业无处藏身
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企业失信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务之急,也是诚信山东建设的重点。
从2002年开始,我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诚信山东信息网”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开发。2003年4月网络基本建成并开始试运行。目前,信息网累计收集整理了2.8万户企业的基本信息和650户企业的信用信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对称度,减少了企业的失信行为。
只有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才能使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保证。为此,省工商局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完善企业“经济户口”。从2002年6月份开始,青岛市逐步建立起勘察设计行业诚信档案库,并对该库实施动态管理,先后对20多家本地勘察设计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清出了17家违规外地企业。通过各种努力,2003年,全省通报制裁逃废金融债务企业59家,涉及金额28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减少290家和56亿元。使全省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目前,我省拥有全国驰名商标29件,中国名牌40个,山东名牌465个,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95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417家。□ 本报记者 宋 弢 本报实习生 王文静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