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周和父母通话几次?”“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会记得给他们打电话?”“你多久给父母写一次信?”明天就是世界问候日,西华大学在大学生中进行一次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面对八大亲情提问,不少大学生反省:现在交通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但从情感上却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亲情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调查结果:亲情打了折
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对8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设置了8个问题,涉及通话次数、谈论话题、谁主动、通话时间、写信频率、写信内容、是否记得父母生日以及自己眼中的父母。他们希望通过调查,唤起学生对亲情的重视,学会对父母的养育感恩。
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仅8%的学生还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有43%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只有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只有22%的学生会经常给父母送礼物;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只有28%的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而68%的学生选择朋友为倾诉对象。
学生反省:爱需要行动
一名接受调查的大三女生小易表示,很多时候,心里还是非常牵挂父母,但实际情况却是父母主动给她打电话,她才把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一下。小易感慨,对父母的爱不应该放在心里,而是要行动:“比如亲笔给父母写封信,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即使是一件微薄的礼物或一个深情的拥抱,都一定会让父母感到欣慰的。”一名大二的男生认为,很多时候自己喜欢和朋友倾诉烦恼,不愿意惊扰父母,让父母操心,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
父母坦言:爱不求回报
一位学生的父亲就西华大学新闻中心的这次调查说出了他自己的感想:孩子长大了,变得懂事了,不需要我们太操心,孩子现在在大学中继续深造,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也很辛苦,只要孩子能在人生的正轨上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们做父母的就放心了。这位父亲说,其实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只要孩子能偶尔写封信,打个电话,就非常满足了,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新闻背景]
11月10日的《现代快报》上登了一则新闻:一个名牌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完全无视家里负债累累的情况,为了应酬而频繁地向家里要钱,当家里给他凑了30多万买房子之后,他居然还嫌少而对年迈的父亲说出“我一脚踩死你”的狠话。面对这样不孝的儿子,老父亲深深的不解:“为保证孩子学习,我们勤劳俭朴,从不要孩子端茶送水,帮忙干活。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做错了什么?”本报记者
陈巧怡
编辑 张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