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航行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非凡、令人最难以忘怀的事情
■我们只想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帆船运动
■孤寂的航程,家乡人无形的关怀和支持与我们同在
青岛晚报2004年11月1日讯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后,郭川、张军、吴文治与吴文翰兄弟、何汉生等驾驶着我国第一艘以城市命名的大帆船“青岛号”,于昨天下午3时圆满完成远航日本下关推介青岛新城市形象的任务,终于缓缓驶进了原北海船厂码头———“我们回家了!”看到岸边等候已久的人群,早已按耐不住兴奋之情的船长郭川与船员们高声欢呼起来……
最感人:“欢迎你们回家!”
“我们已到竹岔岛海域,暂时休整后即将返回青岛!”昨天凌晨4时,卫星电话那头传来船长郭川有些疲惫的声音。得知这一最新消息,记者于当天下午1时许先行赶到了竹岔岛,此时,历尽月余海浪洗礼的郭川和他的船员们正准备挂帆返航,记者有幸一路跟随“青岛号”,了解到他们许多鲜为人知的“航海故事”。
“还没到家,我们就感受到了家乡人的热情啦!”正在掌舵的郭川打开了话匣子,“当我们返回穿越韩国海域时,遇上了不少青岛渔船。”一脸笑意的郭川告诉记者,回来的一路上,只要近距离碰上渔船,开口说得最多、最感人的话肯定就是“欢迎你们回家!”
最惊险:起程突遇九级风
“航程中,最惊险的一次是什么?”经历过的惊险、紧张时刻太多了,郭川被问到后,一时竟不知该说哪一个好。“其实航行中难免遇到大风大浪,可我们的船员都信心十足!”
据介绍,9月14日下午,海上风力逐渐加强到7-8级,阵风超过9级,暴雨倾盆而下,“青岛号”左倾几乎达到30度,船舷一侧时常浸在水中。“站在船舷边眼瞅着三四米高的巨浪从船舷两侧赶上来、压过来,根本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海水砸在脸上。”当晚,肆虐的狂风扬起“雨鞭”,狠狠地抽打在硬梆梆的船上和船员们的脸上、身上,桅杆被压得发出尖厉的呼啸声,大帆船东晃西摆拼命向前鼓动。张军、吴氏兄弟用尽全力往回拽着风帆后面的横杆,试图减轻桅杆的风压,而全身湿透的郭川则抓稳船舵,让帆船在黑暗中不致于迷失了方向。“我们无法和任何人取得联系,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多做一点动作都是很危险的。”根据事先约定,晚上6时,“青岛号”应该向奥帆委报告行程,然而正是那天,“青岛号”暂时失去了音讯。
虽然经历了如此多的困难,但是船员们对海洋的热爱,仍然在他们或兴奋或冷静的描述中表露无遗。
最无奈:被迫滞留对马岛
9月25日,完成此次航行任务的“青岛号”已驶出日本下关二十余海里。早上6时30分,郭川突然发现舵板从根部撕裂,“青岛号”处境危险!6时35分,发出紧急求救信号后,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货轮快速驶来。因海面风大,花了三个多小时,两船才缓缓靠近,谁料成功在即时货轮抛出的细绳又从中间断裂,一切又得重新再来。中午12时,货轮牵引着“青岛号”向前行进了七八海里后,细绳又突然断裂,此时日本海岸自卫队接到求救信号后也急速赶来……晚上8时40分,“青岛号”终于安然到达日本对马岛,开始紧急维修。“舵板零配件需要从美国公司寄来,那几天正好遭遇台风,一拖就是十几天。”郭川显得有些无奈,“舵板刚修好,帆又破了,紧接着又遇到两次台风,真是好事多磨啊!”
不过,对马岛停留的日子给船员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当地居民特别友好、淳朴,我们在居民家里吃、住,到居民家里洗澡、避风浪。他们还曾想帮我们一起驾驶‘青岛号’返航呢。”
最苦闷:中秋节好想家
“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五。回船的路上,张军表露出回家的想法。……今天是中秋节,拿出戴老从国内带来的月饼吃了。船外面风声大作,乌云厚厚的一层,没有月亮的影子,这确实是一个不一样的节日。我想,青岛那边是可以欣赏到月亮的吧?”
在航海日志上,记者偶然看到了这么一段略显伤感的话语。长时间海上孤寂的航行,也让这些汉子有了思家的愁绪。“皮肉之苦算不了什么,思想上的苦闷才是真正的苦呢。”郭川缓缓地说,“有时候,海面上一艘船也没有,连小鸟的影子也见不着。闲了无聊,不是睡觉、看书、钓鱼就是看着海底追逐嬉戏的鱼群。远航不但要面对狂风巨浪的冲刷洗礼,更要学会享受孤寂与痛苦,要学会苦中做乐。”他沉默了一会儿,很快声音又欢快起来:“我觉得我生命中注定是和航海有缘分,我绝不会放弃的。”(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