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统计数据说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虽有所显现,但消费品物价上涨不是全面的、大幅度的,物价涨幅基本处于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但价格调控中的问题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的态势,控制物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
食品价格上涨特征明显
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是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国际上通常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今年1-9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看,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贡献度高达90%。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继续下跌。
从逐月变化上看,1-8月,物价各月连续上升,7、8月份达到1997年以来的月度峰值5.3%,9月稍有回落。说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虽有所显现,但消费品物价上涨不是全面的、大幅度的,物价涨幅基本处于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特别是粮食价格上扬促进了农业的增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经济协调发展。
生产资料价格大涨
2004年以来,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呈持续上涨态势,1-9月份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13.9%,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是近几年的最大涨幅。受投资增速减慢的影响,5、6月份的生产资料价格曾出现下跌,但从7月份开始,钢材和化工产品价格明显上涨,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绝对水平由降转升。同时,今年以来电力、运输供应全面紧张,面临较大的涨价压力。尽管前9个月电力价格已经两次上调,但仍然难以有效减轻电煤价格上涨给发电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此外,铁路运输严重供不应求,导致公路运输需求大幅度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地区公路运价涨幅一般在30%左右,明显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剧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房地产价格上涨过猛
1-9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77/平方米,同比提高13%。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超过20%,已经引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高烧不退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水平创下几年来的新高,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出现专业炒房大军。
新涨价因素的比重明显上升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其中翘尾因素为4.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0.8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其中翘尾因素缩小为2.6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上升为2.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中,既有粮食涨价向肉禽蛋和鲜菜等食品价格的扩散,又有非食品价格的上涨。
四大物价因素值得关注
- 产能淘汰价格传导变顺 - 农村价格涨幅超过城市
- 服务价格上调意愿很强 - 国际油价变动成本难控
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微观机制到宏观调控能力,中国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温和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但价格调控中的问题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的态势,控制物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
首先是传导的问题。理论上说,上游价格上涨带动下游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6-12个月,而从2002年开始的这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受阻。原因有二:一是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大;二是就业压力大,导致工资成本偏低,没有有效购买。
但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
其次,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城市。由于城乡市场的逐步统一,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较小,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升幅较大,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绝对水平向趋同的方向发展。1-9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比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1.5个百分点。各项消费品价格指数均是农村高于城市。
在目前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不仅会抵消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农民收入所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而且会给部分低收入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实际困难。
再次,各地调整服务价格的意愿很强。从2004年6月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2005年许多城市将继续出台提高水价、煤气价格、电价的措施。调整资源性价格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如果政策性调价措施出台较多,新涨价因素增大,将使物价回落面临不小的阻力。
最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变动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影响物价变化,并对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石油价格直接推动中国物价上涨,这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其二,生产环节成本随之提高,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利用国家信息中心研制《多部门价格模型》模型测算表明,如果国际石油由每桶30美元上涨到每桶40美元并持续一年,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影响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4%,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
特约编辑:倪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