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杨振宁盛赞清华大学,“清华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华本科生的平均程度比哈佛高”。
杨教授的这番话,很可能让国人再次扬眉吐气一番。然而,当我听到杨教授的这番“盛赞”时,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甚至隐约觉得,这番盛赞言辞的背后,暗含着批评之意。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美
国学生扎实,本科教育比美国不差,可为什么中国的高等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并没有像哈佛大学那样人才辈出?为什么拥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并没有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创造才能,清华为何没能像哈佛那样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教授所谓的“清华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恐怕指的也是本科生对基础知识(书本知识)的掌握,杨教授的“盛赞”中该是暗含“基础知识扎实的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的批评,不管他的本意如何,至少作为听者,我们应当这样理解,而不应该因此沾沾自喜。
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好名次,但我们至今无人能站到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我们的基础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但人才的培养质量始终不尽如人意,整体教育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高等教育的理念、体制、模式和方法都亟须变革,尽管这种变革任重而道远。
(傅新)
编辑 张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