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杂志社组织了“张艺谋及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虽然张艺谋没有到场,但据说为他准备的椅子一直空在那里,以示虚位以待的诚恳。会后,与最近许多次“涉张事件”的惯例一样,制作人张伟平先生出面代言,表达了对这次研讨会的态度。
研讨会的开场白中,就有研讨会的目的“并不是要打倒张艺谋,而是帮助
他继续进步”的声明;张伟平则回应说,研讨会如果真能达到帮助张艺谋进步的目的,那“当然是好事”。但恰恰是在这你来我往的客气中,让人觉得他们之间其实还结着很深的“梁子”。
欧美票房大卖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就成了国内批评界无法回避,又难以下嘴的棘手难题。两部影片共同的苍白和空洞,在中国的批评语境中有着不言自明的“原罪”。而欧美等海外观众的追捧,却给这种不证自明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提出了不得不考虑的另外一个角度。
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意味着张艺谋打败了批评家而使关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争论有了胜负。两部影片在海外大卖之前,面对国内舆论的一片批评质疑时,张艺谋的心里大概也是忐忑不安。大师面对批评时通常会比较镇定,但批评的声音汇成一片时,大师的镇定也会有限度。
所以,无论以什么标准为据,在张艺谋与批评家之间,也无法分出胜负。而《英雄》和《十面埋伏》在国内外、圈内外反差巨大的评价,也绝非艺术与商业之争那么简单。张艺谋在国内外、圈内外之间如此不能两全,除了可能造成他自己的创作处于尴尬和分裂的状态之外,更证明了国内外、圈内外的电影观念和审美标准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不但已经给张艺谋带来尴尬,其实也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普遍困惑。批评家若能以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理论能力,为这种差异找到真正的成因,将对包括张艺谋在内的中国电影人提供巨大的帮助。反之,如果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批评家的“苍白论”与张伟平先生的“票房论”之间的“关公战秦琼”,则中国电影的发展很难得到理论的支持。张天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