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中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煤炭和燃油价格上涨;而由国家电监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制定的中国电力定价改革方案,将于12月份出台,按照这个改革方案,居民电价将会适当上调。(据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11月10日报道)
在全球能源紧缺的背景下,能源涨价无疑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中国来讲,单纯的能源涨价也许
并不能真正解决正在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能源紧缺形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国内的能源形势往往因价格作用力的被放大而更加严峻。
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每当中国面临短期或长期的能源紧张之时,最先到来的往往是涨价。涨价似乎被当成了缓解能源紧张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以电力涨价为例。今年夏天,全国大多数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电荒”,为有效缓解用电紧张,重庆、浙江、福建、贵州等地大多数城市不约而同地抬出了价格杠杆,居民用电价格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然而,电价的上涨真的能有效缓解用电危机吗?我看未必。自11月10日起北京市居民用电价格上涨0.04元,而在11月9日,却出现了空前的居民排队购电高峰,当日的售电量翻了近17倍(11月10日《新京报》)。这种“抢购盛况”绝非仅在电力领域出现———涨价前居民抢购煤炭、抢购商品油也早已屡见不鲜。由于能源的不可或缺性,人们不可能弃之不用,只能在涨价前捡拾一份最后的晚宴。
显而易见,能源价格的上涨并不能最终促成居民的节能意识,也不能减少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因而其对于日益紧缺的能源形势来讲,作用力也极其有限。而能源涨价对于中国的能源局面而言,却有可能产生更多的连环效应:涨价不但不能阻止能源消耗速度加快,反而促进了能源紧缺形势的加剧,而这又进一步促成了涨价……
这与中国能源产业的经营现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煤电油行业仍然处在高度垄断之中,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垄断,造成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能源危机;而为缓解能源危机的价格调整,也成了这些垄断部门牟取利润的契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将价格作为调节能源形势或者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手段,那么,能源涨价就注定会形成一个经济悖论:因能源紧缺而涨价,能源因涨价而更加紧缺,而涨价部门的资源补偿增量却流入了个人或某些垄断企业的腰包,共有资源通过市场交易而沦为私有资源,最终能源断绝,危机爆发。
尽管能源垄断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打破,但这种资源浪费以及能源危机正日益加剧的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部门必须扭转在调节能源紧缺措施方面,价格杠杆“一股独大”的局面,必须在发展节能经济、开发可再生资源等方面有效施力,并适时适度地打破能源市场的垄断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从容应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紧缺。刘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