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审计署向社会公布了《中国工商银行2002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查出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0起,涉嫌金额达69亿元。消息传开,一片哗然。
近两年来,审计署查出像以上中国工商银行类似问题相当普遍,反映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去年的6月25日,一批违规大案在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
所作的审计报告中曝光,一场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审计风暴”随即席卷全国。时隔一年之后,在今年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上,李金华再次提交了一份让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投下了又一颗“重磅炸弹”。前不久公布查处结果:掀掉了600顶乌纱帽,其中触犯了国家刑律的被移交司法机关。
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这些蛀虫是咎由自取,不惩处不足以平民愤。应该说,广大群众心里有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单位的当权者拿着纳税人和人民群众的血汗钱挥霍浪费,挪用贪污,大肆犯罪,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请看事实:广东佛山市民营企业主冯明昌利用其13家关联企业,与银行内部串通,短短的几年内累计从工行南海支行骗取贷款74.21亿元;原国家电力公司领导班子任期,国有资产流失高达45亿元,其中因违规处置资产、通过关联交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9.7亿元,占66%;河南许昌地税局向无货物运输的企业无限量发售专用发票,一年中共代开、虚开货运发票1万多本,金额19.17亿元,从中收取手续费513万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胆大包天,在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建设中,买通建设和监理单位,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有关责任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
看到审计中查出如此多的大案要案,许多人吃惊地追问:这些案件是怎么产生的?是一般的决策失误,还是背后有隐藏得更深的原因?
应该承认,在某些时候,由于某些决策者在决策时信息不灵,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导致国家财产严重损失。这种决策失误也是存在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错误决策是决策者为了达到个人或小集团的目的故意为之,甚至是有预谋合谋干的,是牟取个人私利的一种手段。他们借错误决策大发横财,无疑是一种严重腐败行为。而这种行为被掩盖在“决策失误”的幌子之下,所以更加隐蔽,安全性更高,其潜在的危害性比一般的贪污受贿行为更为严重。
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情况:有些地方和单位,前任或者在财政预算中弄虚作假,贪污盗窃;或者在工程施工中瞒天过海,中饱私囊,不仅逍遥法外,反而被包庇重用。后任见此状况也刻意效法,甚至更加有恃无恐,我行我素。一些地方和单位“前腐后继”的闹剧,就是如此而上演。
人们关心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案要案的审计结果。然而,更关心审计结果后的结果。如果说,审计结果是审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结果,那么,审计结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最初的震惊过后,人们对“审计风暴”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问责层面上来了。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审计出的问题处理还是相当认真和负责任的。就在最近,审计署查出中国工商银行涉案金额69亿元后,工商银行领导层当机立断,已处理相关责任人368名,其中开除42人、撤职查办18人、记过、记大过81人、解除劳动合同和辞退10人。据审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查出的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但是,不少人的心里也存在疑虑和担忧:当每年的审计报告公布之后,人们往往没有等来所期望的对涉嫌问题官员的处理的通报,反而有信息披露一些官员或者毫发无损,或者易地为官以避开舆论压力。常常是审计时“高高举起”,处理时“轻轻放下”,甚至干脆三拖两拖就没有了下文。似乎可以这样说,在当地保护伞的保护下,对过去审计出来的有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追究责任,结果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造成一些地方和单位一犯再犯。例如,中国林业局的名字,已经是两次出现在“审计名单”上;而长江堤防工程,也是在“审计名单”上第二次出现,并且数额比去年更为巨大。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大有深不可测之感。
人们对审计之后都有一个期待:期待那些贪官污吏能够受到应有的惩治。同时震慑后来者不敢贸然伸手,胡作非为。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从制度、监管等方面加以完善。例如,现行的财政预算体制就受到了挑战。在德国,每笔财政资金拨出去之后,都会进行跟踪监督,只要拨款付到了项目,监督的人也随即到达,审查每一项的支出是否合理。项目进行中间还要审查。当项目结束后,还要审查项目是否达到了目的。而我国却缺乏这种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据说,财政部也想了许多办法希望制止各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如果发现有挪用资金的地区和单位,5年内不得再向中央财政申报财政资助项目。但令人遗憾的是,各地政府为官一任4年换一届,只要他们在这4年当中做出“政绩”,得到高升,他们还会管今后5年里有没有钱搞建设吗?
众所周知,财政预算不公开,容易导致职务腐败和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很显然,没有约束的接待费预算很容易导致“吃喝风”和贪污受贿;缺乏监督的工程预算很容易导致政绩工程、腐败工程的上马。有关专家认为,要防止预算腐败行为,要从源头抓起,必须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和监督。而且只有公开的监督寓于财政预算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类预算“黑洞”问题的发生。万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