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讲座中坦言,中国正在走向“性化巅峰”时期。他指出:“性化”主要表现为性现象的公开化、给更多的事物现象赋予性的含义、更加突出性别差异中性的方面、性的词汇增加、性成为社会的时尚至少是很少受到反对等。
笔者注意到,潘教授的这些话语遭到了一些网民的激
烈反驳,他们将其说法当成了一则不负责任的八卦新闻而大加鞭挞。但是,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从当前的种种迹象看,完全否定潘教授也未免有点“护短”。
在宋代以降的中国,“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开始盛行,使国人对性的观念越来越脱离实际,甚至是越来越虚伪,在相当程度上压抑或者是扭曲了人性。但所谓“食色性也”,这个问题是回避不得的。
当然,两性关系其实又是一把双刃甚至多刃剑,如果不慎重对待,就极有可能因之而受伤。比如,最近高峰的私生子事件、复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的嫖娼事件都是鲜明的教训。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比较保守的性道德,并不是一无是处。但当今“性化”的现实,却恰恰在颠覆着传统性道德的保守品性,人们在普遍改变着对性关系的判断标准及原则。当然,还不能简单地说这是好抑或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道德、伦理的发展,还并未能够适应这些来之过快的变化。
而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疏忽的问题。譬如有相当的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古时期就是因为强调性而走入纵欲的状态最后灭亡了。的确,性关系、性观念颠覆一切的品性,使其具有着一种非凡的影响力,因此即使人们性方面的私德非要变化不可,我们整体伦理环境也必须要学会如何应对这么一种变化。如果对于当前人们的性道德标准和性行为方式的变化尚不自觉,尚在迟钝之中,则我们到底还能走多远,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警醒的问题。
所以,对潘绥铭教授的说法,无论其合理性有几何,任何人也都不应该视作笑谈。郭之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