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一家公司研制的市政管廊技术通过了建设部专家的评估。苦心经营的科研成果终获成功,研制者备感欣喜,但在业界内部,这项新技术却难掀波澜。
何为市政管廊?简言之,市政管廊就是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重复开挖路面的现状,力求将地下管线集中综合布置在一条管廊内,以达到节能、环保、长效使用的目
的。
多年来,好端端的马路动不动便被开肠破肚,一直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而今,市政管廊的出现,终于有可能使“拉链马路”成为历史,这无疑应该得到满堂喝彩。但情况却恰恰相反,市政管廊这一概念首先在业界内部就很难取得共识,天然气、污水、自来水、供热、强电、弱电等地下管线的管理部门,似乎都更愿意强调自身与其他管线的不可兼容性,而依旧坚持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至于由此引发的“拉链马路”现象似乎并不在这些部门的考虑范围之列。
由此想到技术创新难、推广更难的问题,拿市政管廊这项新技术来说,其在业界内部难获支持的关键因素其实并不在技术本身。换言之,新技术本身也许并不存在什么壁垒,存在壁垒的恰恰是人们的习惯思维和条块分割造就的利益团体对新技术的排斥心态。再说得深入一点,“拉链马路”现象的长期存在,也正是一些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执政能力不强的具体体现。
新技术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瑕疵,一切都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试想,一项好的技术、先进的成果,如果屡屡因人为因素而无法大面积推广,实在是一种浪费和悲哀。而推广一项新技术,专家的认可、研制者的努力自不待言,同时又何尝不需要社会的包容和伯乐的慧眼呢?在这里,社会的包容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而伯乐的慧眼考验的则是相关管理部门、领导的胆识、智慧和能力。
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