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准备改台标?面对全国各大媒体的疑问,央视不得不出来解释:被媒体误以为是新台标的CCTV变形标识,不过是新台址办公室的标识,今后仍将沿用现在的台标——“央视换台标事件”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媒体流言!联想到近日“三亚老虎肉能上餐桌”的新闻最后被证明是谣传,笔者感受到了媒体流言的恐怖。
《
中国青年报》前些时候做了一次年终“谎言”盘点,像什么“在国内上中文MBA发国际名校文凭”、“小药丸让你变处女”、“两万元包上名牌大学”、“要想美先变鬼”、“真情回报买100返60”、“一滴血可验几十种癌”之类的流言经过媒体传播后在民间仍然有相当的认同市场。
这类“流言”产生的根源在于,有相当一部分媒体的记者对受众“惊异神情”和“不可思议”感觉的追逐强于对新闻“真实性”的固守。本来就是件小事,偏偏要刻意地追求与众不同的角度去哗众取宠去赚取受众“惊讶”的神情,偏偏要折腾出什么无中生有的“新鲜”自作多情的“意义”。这就导致了在对消息的操作中对“变化”和“意义”的强加,对“花哨”和“新奇”的苛求,媒体流言就在这样的制作流程中产生并谬种流传——事态可能的严重性被“削尖”,捕风捉影的不确定性被磨平,“兴奋点”被牵强地伪造出来。在“流言”的传播中,我们会看到媒体会针对许多“伪问题”在争论不休,许多事件本来的意义和信息含量反而被淹没在“看似激烈”的无聊争论中。
流言的畅通无阻深刻地表现出我们许多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浮躁心态,传播者的“不负责任”和接受者“见风就是雨”的浮躁心态正是这些流言生存并发酵甚至掩盖真理的土壤。伪造的“惊讶”毕竟是伪造的,总有一天社会会为这些“惊讶”付出代价。我们不能图一时的嘴巴痛快而失去对真相的敏感和信任,毕竟,支配并滋养人类社会的,还是鲜活的“真”。(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