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将于10月出台《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将成为6月1日颁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首个出台的配套细则。此前多有业内人士指出,《办法》的颁布表明国家将从源头上遏制KD(组装),因为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企业将要为此付出巨大成本。
近年来,KD生产在国内十分普遍,有数
据显示,2002年国内轿车产量比2001年增加的30多万辆中,有17万辆左右是以CKD(散件组装)方式生产的。
目前,中国轿车整车进口关税税率为3L以下排量的38.2%、3L以上43%,而散件进口的平均税率则为15.67%。正是由于整车和散件间近20%的进口税差,使得KD方式“攒车”企业一直有利可图,但显然这会造成国家关税流失。更重要的是,汽车国产化率一直是中国政府最为看重的目标之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即是通过合资引进国外汽车厂商的先进产品技术,然后通过“国产化”来吸收这些技术。但2000年左右的新一轮合资中,在“快鱼吃慢鱼”的口号中上马的新项目,产品越出越快,国产化程度却越来越低。
由于两年前首批进口“零部件”被天津海关扣留,北京现代项目成为其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一个案例,一些海关官员认为,该批进口零部件实际上就是2000台整车——只要装上4个轮子和刷上油漆。由于采用这种DKD(大件组装)方式生产,北京现代项目从合资双方谈合作到第一辆索纳塔轿车下线只用了半年,被称为“现代速度”。
今年5月公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国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努力提高汽车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不鼓励进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组装生产汽车,并严格按照进口整车和零部件税率征收关税,防止关税流失,凡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的,按进口整车税率纳税。
作为这一规定的细则,尚未出台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提出,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成立跨部门的领导小组,对进口汽车零部件进行联合管理。而《办法》认定的构成整车进口特征,指的是进口零件超过整车全套40%以上,对于胆敢以隐瞒手段进口零部件的企业,将“按走私论处,由海关补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处罚款,由国家发改委撤销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情节严重构成走私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有意思的是,尽管措施严厉,仍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对该《方法》期望过高,“如果不能对业内流行的‘假国产化’进行甄别,同此前一些汽车产业政策命运相同,《办法》也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
“现代速度”曾被称为业内“奇迹”,但这个项目创造的奇迹还不止这些,从2002年12月23日首辆现代索纳塔下线,到去年3月,仅3个月时间,北京现代即宣布其国产化率达56%,目前更已经达到70%。有汽车专家认为,对于熟悉国内汽车产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神话。
第一代合资产品无不走过艰难的国产化道路,当年桑塔纳投产3年后,国产化率仍只有2.7%。从1988年开始,在“3年之内国产化率达不到40%,上海大众就得关门了事”的强大政策压力下,在上海市的全力支持下,到1990年,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率才达到60%。
虽然国内的产业基础已经大大提升,但一位国内大型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士对记者说,目前新引进产品要达到40%以上的国产化率,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并且前提是没有特殊技术要求的普通车型,而且其零部件要能够延续普桑、富康等产品的路线。
按此前北京现代方面的说法,其配套的零部件所达到的70%国产化部分,1/3来自国内的韩国独资厂,1/3来自中韩合资企业,其余部分来自江浙一带。整个系统的核心位于北京顺义的汽车城,据该汽车城投资管理公司一位何姓经理称,早在半年前,现代的17家配套厂已经全部建成,大约解决本地就业5000人左右。
也许秘密就在这十几家核心厂中。一位国内人士对记者称,近两年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是,进口汽车散件然后在国内的零部件厂中组装,“发动机、变速箱、转向、制动系统等,统统从国外进口总成后,装进国内工厂中铸造的箱体、箱盖,就成了国内生产的”。
众所周知,汽车之所以被称为支柱产业,主要是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大,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对记者说,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主机厂员工人数与其带动的零部件产业之比一般为1∶6到1∶7,而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这个比例应该是1∶10以上。另一位业内专家则认为,如果将产业链最末端的汽车内饰、汽车香水等生产商也计算进来,国内的比例是1∶20,但在2003年10月某媒体的一篇报道中,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采购本部本部长吴胜国估算,北京现代的零部件企业在北京能拉动9000多人就业,在全国总共能使用1.3万的劳动力。按北京现代有关人士提供的数据,目前北京现代主机厂员工总数在3000人左右,也就是说,整机厂与零部件厂人数比例仅为1∶4左右,其生产方式一想可知。
“这在业内不算什么秘密,但是其隐蔽性很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海关可以根据零件进口地追查,但实际操作难度很高。
实际上,除了促进国产化,这个办法出台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管住业内的小企业,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在中国现有的122家整车生产厂中,年生产不足1万辆的多达95家,其中的70家年产量竟在1000辆以下,其中大多是采用CKD方式生产,这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十分恼火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由于近几年汽车业的火爆,“酒业造车”、“家电造车”层出不穷,政策制定者认为这些新企业会扰乱市场,“因为他们不是真的想造车,而是赚一笔钱就走”。
这显然与本次产业政策通过联盟来促进大企业产生的想法明显背离。这个以遏止“假制造”为目的的《办法》,也因此可能演变为只针对新进入者的一道鸿沟。